老鷹觀想錄6--愛與學習的引導──
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一)
不論21世紀-生態世紀的起始點是2001年或2000年的千禧年,台灣島內近年來已由不同領域的環保、保育、生態團體密集、連續的舉辦生態營、體驗自然營、解說員訓練營、生態教育種子教師訓練營、生態之旅、自然步道之旅、賞鳥、賞蟲、賞蛙、賞樹、賞石、賞鯨豚……幾乎已匯聚成一股新的休閒文化及社會教育趨勢,對正邁向生態世紀的台灣居民而言,確實是一個很重要、正面的示範與引導。
然而,在這股風潮之中,有幾個問題卻是我想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思考的:
1. 為什麼同樣是推廣自然教育,賞鳥活動所引來的鳥人會以「拼鳥種」、「追迷鳥」、「不當賞、拍巢」等違反自然教育目的的方式在賞鳥??賞蛙、賞蟲、賞蝶……是否也有類似現象呢?
2. 休閒假日的自然、生態之旅與學校的自然生態教育有何區別?「解說」與「體驗」的比例各要如何調配?或者二者可以完全融合?
3. 解說員或領隊如何「內化」由不同領域專家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再將「解說」轉化成以「引導」、「體驗」方式來激發、培養民眾從大自然獲得學習、感動、靈感與啟示的能力?
4. 一個解說員、領隊或體驗自然活動的帶領者,除了累積、吸收各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解說、帶領技巧外,他還需要具備哪些要件、信念及特質?這些要件、信念及特質要如何培養?
一、 什麼是「教育」:
在思考上述問題以及提出答案前,先回到問題的核心-什麼是教育?
依照一般坊間的國語辭典,「教」者,動詞為訓誨、指導、差使、傳授。「育」者,動詞為生產、養成、栽培。「教育」即成了「培植人才,助人類發達,以適於世界進化的一種事業。」
然而,「教育」的原文Education一字源於希臘,意為「引導」!所以真正的「教育」過程應該是「引導」而非「指導」、「傳授」,更非「解說」。
Liberty Hyde Bailey說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而這樣的境界在「自然教育」即是如Joseph Cornell所言:「如果我們想培養敬重生命的態度,必先對生命有所體認,才可能對所有生命有民胞物與、感同身受的情懷。當我們體會到自己與周圍的生物原是休戚與共的,我們才會自動自發、自然而然改變自己的行為,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並且更關切所有生命的需要和福祉。」所以:「如果我們期待世人能對地球有愛、有關注,就不能沒有直接體驗自然的經驗。否則,人只能對自然有疏離、空泛的認識,永遠不會由衷感動。」(摘自約瑟夫。柯內爾所著《共享自然的喜悅》)
依此觀點,我們大部份的自然「解說」教育就變成:只能讓民眾對自然有疏離、空泛的知識,永遠不會由衷感動,更不會尊重、愛護其他生命,也就難怪會出現「拼鳥種」、「追迷鳥」、「不當賞、拍巢」,甚至將小動物抓在手中傳閱(對直接體驗的誤解?)的怪象了。
也就是說,無論假日休閒的自然生態之旅或者學校的自然教育皆太強調「知識的解說」,忽略對環境、生物的「情意感受」。即使是柯內爾的體驗自然活動已在台灣推動二、三年,大部份的自然教育者也祇是在「解說」中穿插一些體驗自然的「遊戲」而已,並未將「體驗」、「情意感受」的精神、內涵「內化」到自然教育的整個過程及內容中。
二、 自然教育者的要件、信念及自我要求:
所以,要讓大家真的對自然、對地球、對萬物有愛、有情進而關懷、保護、尊重所有的生命必需從我們這群自然教育者或解說員或專家或領隊開始重新教育自己。
(一) 首先,我建議廢掉「解說員」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會讓自己及民眾下意識認為「我就是要講很多知識、學問給你們聽才稱職」「你應該解釋、說明很多知識、原因給我們聽,因為你是解說員」。
既然「教育」意即「引導」,不如將自然教育的帶領者稱為「引導者」或「嚮導」、「導覽員」-guider而非「解說員」-speaker。引導者的角色猶如牧童:將牛、羊帶至有水、有草的地方(一個情境中),讓牠們自己決定要吃、喝或休息或奔走。(每個人從中獲得自己的學習、感動、靈感與啟示)。
(二) 而要做一個自然教育的引導者,我認為,需要以下幾個要件:
1. 自己對自然有愛和關懷且有實際的行動(如:曾長期關心或記錄一個環境、一個物種數月或數年以上,曾為一個棲地或物種的保育或相關的保護法而奔走、在生活上環保或簡樸……,由授証團體訂定經驗類型)。
2. 自己對自然、環境、生物有「感覺」、「感動」及「啟示」,如從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環境特色對應到人生旅程的不同階段內涵,或從「老鷹為清道夫」學到生態界的基本原理「死亡養活生命」,進而落實到生活中的「物盡其用」「珍惜每一個生命、每一個食物」或者從一棵樹學到「包容」,因為牠接納許多生命在牠身上活動、居住、停棲、大小便、綁東西……,然後用自己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3.自己要有獨處在森林、河谷、海岸……數小時以上不採集、不認生物名字、不用望遠鏡、不用記錄本……祇是靜靜的坐著、躺著、聆聽大自然、接受大自然教誨的經驗。(多少時數由各授証團體訂定)
4. 至少讀過一本有關自然的文學、報導、論述,並能清楚論述自己對自然、保育、生物權、生死的看法。
5. 最後,才是我們現在最常實施的-充實專業知識-除了自然生態、生物個論外,尚包括對人性的概念,教育學習的歷程,活動規劃、設計、執行的架構及能力……。
想一想,我們目前的自然教育解說員或種子教師訓練營太偏重在哪一項訓練?缺乏哪些經驗、歷程?-「我們怎麼訓練他們,他們就怎麼帶民眾認識、體驗這個地球。」「我們怎麼被教的,我們就怎麼教下一代。」
(三) 除了以上可實際要求、經驗的要件外,我認為引導者在內心仍需要自我建立這些信念:
1. 相信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欣賞自然的潛能。
2. 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培養從大自然獲取靈感或啟示的能力。
3. 自然教育的最佳導師並非引導者或教師而是大自然本身,她有時是科學家,有時是哲學家、藝術家、玄祕家,有時更是心理治療師。
(四) 然後,引導者要不斷提醒自己:
1. 知識並不一定要從自己的口中說出,民眾也許有他們的理解方式及經驗。
2. 盡量將知識設計在帶領的活動過程中,讓民眾無形、意外的自行發現那些知識。
3. 問自己:今天要帶給民眾什麼樣的知識,還是要帶給民眾什麼樣的體驗、經驗讓他們從中有所感覺、感動並得到啟示再付諸行動?
4. 當民眾稱讚:「你的講解好棒」「你懂的好多」「你好厲害」「你活動帶的很棒」時,是否意味著,今天的主角是引導者自己,而非大自然本身?!
5. 或許,民眾在活動後說:「換個角度看世界,心情不一樣!」「我不曉得自己可以看一朵花看這麼久」「謝謝你讓我有一個特殊難忘的體驗、經驗」「謝謝你讓我交到一個自然的朋友。」「哇!倒過來看世界,變得更美麗了!」「抱樹的感覺真棒!」「其實牠們好像不喜歡我們這樣一直盯著牠們看」「將心比心的與牠們對話的感覺很好」會比較接近自然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 教育與學習的過程:
接著,我試著整理不同的教育學習理論、架構來檢視目前自然教育(其實也是所有教育)在結構、流程以及人性的不足面。
分類-1.(第一階段)--2.(第二階段)--3.(第三階段) ---4.(第四階段)---5.(理論來源)
主 題 --1.第一印象 --2.接觸與發現--3.深入感受與對話--4.愛與學習--
---------5.每個人戀愛經驗與對事物的學習經驗
內 涵 --1.直觀--2.直覺--3.詮釋及生命的驗証--4.生命的共通性(學習與啟示)--
---------5.陳怡安之意識會談法
方 法 --1.喚醒熱忱--2.集中注意力--3.直接體驗--4.分享啟示--5.柯內爾之順流學習法
性 質---1.暖身--2.輔活動--3.主活動 --4.整理與回饋 --5.團體活動架構
活動名稱(一)
---------1.一見鍾情--2.非常話題--3.老實說--4.非常速配--5.以早期「非常男女」為例
活動名稱(二)
---------1.第一印象:對此地的經驗,什麼吸引你?第一眼的感覺?
---------2.發現之旅:以活動引導發現、認識、欣賞更多生物
---------3.訪問自然:
------------訪問你特別有興趣好奇的一隻鳥、一棵樹、一粒石、一條河
---------4.學習與啟示:
------------(如從訪問對象學到什麼?)
---------5.以賞鳥(樹、蟲)為例
活動名稱(三)
自行設計------以自然步道之旅為例(校園、公園、森林、海岸、河流皆可)
活動名稱(四)
自行設計------以自然生態演講為例
從這個架構,你是否已看出什麼奧妙之處?其實,不論哪個理論、架構,其精神都是情感、經驗的延續與累積,最後的目標都是「愛與學習」,而這樣的四階段過程其實是很符合人性的從巨觀、整體、全部的第一印象或直觀,再藉由讓人集中注意力的活動、話題對許多單一個體、現象做淺層的接觸與發現,此時已有一部份察覺、感覺的情感因素開始移向特定目標,接著透過自我詮釋或與特定對象、現象做深入的感受對話及彼此生命的驗証,最後產生愛、學習、啟示(生命共通性)並與大家分享。
依這樣的架構、精神檢視,我們大部份的教育過程,是否祇進行了第二階段(而且是以解說為主)?頂多加點分享(在沒有第三階段深入感受與對話下,分享的深度與意義是否會較淺而流於形式與應付?),難怪大家會拼命累積、發現、追逐物種而無視對方的感受。
茲以「非常男女」為例,如果我們可以將此節目的流程、方式及精神消化、運用在一般教育及自然教育上,我相信會更符合「教育」的原義。
1. 非常男女」中,專家(知識)祇在第二階段提供「經驗分享」及「諮詢」,主持人(引導者)僅以題目(活動、遊戲)讓男、女主角(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進一步發現、了解。在第三、四階段已無專家(知識)存在的必要,主持人(引導者)的角色也祇是串場而已,此時己全是男、女主角(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的互動、對談。
2. 整個過程中,共經歷3次整理:
--第一階段的一見鍾情(第一印象)後,主持人(引導者)問當事人為何對對方有興趣,為何被對方吸引(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的直觀、巨觀、表象、淺層的看法與感覺)。
--在第二階段發現、了解後的二見鍾情進入第三階段的深入感受與對話前,仍由主持人(引導者)問當事人為何選他(她)?為何換對象?(進一步整理、澄清自己的感覺與判斷)
--第四階段非常速配後的「愛的宣言」及「感言」,則是對整個過程的分享與回饋,也是當事人經由整個過程後對自己(對人、對自然、對事物)的最後整理及發現,並可以付諸「愛的行動」或「行為的改變」。
整理的目的在於澄清、確認並累積、延續(對人、事物、自然)之前的經驗及情感。
四、最後,在我提出個人的帶領經驗、實例前你先整理一下。
自問自答:
1.這篇文章中,最吸引你、讓你最好奇、或最有興趣的是什麼?
2.這篇文章中的哪一部份是你曾想過、看過或做過的?哪一部份是你不以為然的?
3. 在你生命中,曾否被帶領過類似四階段完整的教育學習過程?那是什麼場合?誰帶領的?那次的經驗帶給你何種意義與學習?願意與大家分享嗎?如果你沒有類似的經驗,你會想經驗那樣的過程嗎?這樣的過程對你有何意義?你想從何處得到這個經驗?
4. 經由以上的整理,哪一句話或哪個觀念、過程,你想把它放在自己心裡、教育、生活中?或是你想找誰合作試試這四個階段的教育過程?(願否將試驗的過程、結果與大家分享?)
5. 請用一句話形容整理後的感受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