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06.漫長的歸鄉路---給人類兄弟姐妹的一封信

漫長的歸鄉路---給人類兄弟姐妹的一封信
老鷹守護員沈振中
親愛的人類兄弟姐妹們:
  不論是飛的、走的、游的、爬的或鑽的,打從我們被你們收購,「關」進籠子或水族箱內開始,你們就與我們同時展開了一段漫長的歸鄉路。
  你們可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你們」與 「我們」為什麼是兄弟姐妹?「你們」與「我們」為什麼同時展開一段漫長的歸鄉路?這 「歸鄉路」是要走到哪兒?


  讓我們冒昧的引用你們創造出來且最近數年不斷在強調的「Ecology」--生態學,你們中的某些人也稱21世紀是生態世紀,可是,你們真的懂「Ecology」這個字嗎?希臘語的Eco為Oeko,意即一個house(家)、family(家庭),這個家指的不正是 「地球」!這個家庭不也就足由「地球上每個生命個體所組成」的嗎!所以,我們與你們都是地球家的家庭份子,我們與你們本就是兄弟姐妹。喔!不?你們自認為萬物之靈?你們自許為這個家庭的「家長」、「管理員」?!你們自己訂了「家法」,可以為所欲為的將我們「捕捉」、「囚禁」、「買賣」、「展示」或做成 「標本」。你們似乎忘了,在地球這個家庭裡,「你們是最晚出生的」!以你們所謂的「長幼有序 ,各有其份」,你們好像應該尊敬我們為兄姐、父老,應該「謙卑」的向我們學習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如何在這個家庭裡彼此和睦相處!可是你們卻像是在 「纂位」、「奪權」一如同你們人類歷史中對待自己的同類一樣。你們人類的歷史中也曾「捕捉」、「囚禁」、「買賣」、「展示」自己的同類 (黑奴制),你們現在也會「捕捉」、「囚禁」自己的同類,可是,卻必須在法律之下,經過「審判」,確定「有罪」才能依法執行。「我們並沒經過審判,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犯了你們訂的哪條罪」:我們莫名其妙的被捉、被關、被展示……,你們的「犯人」有「與親人、家族見面」的權利,我們沒有,反而要被「當貨品般」的展示。
  你們人類也會自己設置 「鐵窗」、「鐵門」,把自己 「關起來」,但仍有一把鑰匙可以自由進出那個自設的 「籠子」,而且還可以 「自由遷移」、「搬家」,我們卻是被「終身囚禁」。
  你們人類的少數個體也會「囚禁」、「關」自己的親人、骨肉 但你們人類會判定那些少數個體為 「精神異常」,想想,你們 「囚禁」我們這些兄弟姐妹的行為,是不是他算「精神異常」呢?!
  喔?你們無法接受我們這些想法、說詞嗎?這些說法傷到你們的尊嚴了碼?讓我們再冒昧的引用你們人類自覺的一個過程-
人類環境倫理信念演進:
過去──
    自我
    地區
    族人
    家庭
現在──
    國家
    種族
    人類-------------
人類中心理論
………………………………………………
未來──
    動物
    植物
    生命
------------生命中心理論
……………………………………
   岩石
  生態系
  地球------------
生態中心理論
……………………………………
  宇宙------------宇宙中心理論

我們其實是可以理解你們的想法與做法,除了少數人類已走到「生命中心倫理」或「生態中心倫理」甚至「宇宙中心倫理」,大多數人類仍停留在 「人類中心倫理」的境界。我們相信你們終究會接受我們的想法、說法,我們相信你們在21世紀結束的時候會像 「解放黑奴」般的「解放所有生命」,唯有讓我們走出和動物園、植物園、各式生態館、各種大小的籠子、花盆、水族箱,你們才可能與我們一起回到共同的故鄉一一地球→宇宙。
  我們相信,我們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因為我們已聽到你們某些人類自己發出的期許:「有一天,人類會像看待謀殺人類般的看待謀殺動物。」
在這漫長的等待過程中,請容許我們這樣建議:
1.
請明確的告訴我們,我們「犯了什麼罪」必須被 「囚禁」,如果你們無法 「定」我們的罪 ,請不要再增加新的展示館、新的動物園,也不要再增加囚禁的個體。

2.
你們一定會說 「囚禁」、「關」、「展示」我們是為了「教育」更多人類來認識、關心、愛我們,我們卻是非常不了解:你們似乎在教育你們的子民~想認識、關心、愛一個生命就可以「捕捉」、「囚禁」一個生命,你們如何對著被「關」、「囚禁」的我們說:「我愛你們」?你們不是有很多團體在引領人類到我們真正居住的地方觀察、欣賞、認識我們了嗎?你們不是已經有很多攝影家到我們真正居住的地方拍攝我們真實、詳細的生活資料,播放給你們的子民看了嗎?何需再「囚禁」、「展示」我們呢?!

3.
你們一定也會辯解 :為了「復育」、「保存」我們。我們也非常不了解的要做這樣的辯解:如果你們一直在侵佔、破壞我們真正的住所,在籠子、水族箱、動物園內增加、保存我們是沒有意義的。你們不是已經劃設了許多生物保護區、生物復育區了嗎?就像你們人類的原住民、少數民族自治區般,能不能在「自然環境」中「保存」、「復育」我們?

4.
你們大概還會想要說服我們:看記錄片沒有真實感,有些人不可能到野外或到別的國家看野生生物,「囚禁」、「展示」我們才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我們也想要說服你們:隔著籠子、欄杆、玻璃窗看生命,怎麼會真實?我們在這些人造的環境中感受不到自然的生命呼喊,無法自由飛翔、奔馳在無際的原野,你們看不到我們真實的生命力。對於無法遠行欣賞野生生物的人類,我們只想說:你們社區後山的各種生物、你們家裡與你們一起生活的螞蟻、蟑螂、螂蛛,你們何時好好看、欣賞過牠們.

5.
我們最後一個建議:就像你們人類的安養院、醫院,能否將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轉型為野生生物看護、收容中心,輕傷的終究要「出院野放」,殘廢的就「長期照顧」,人類一樣買票入園,且可以被訓練為看護人、認養人,如老鷹守護員、水雉看護員、青蛙陪伴員、貓頭鷹認養員、蜥蜴小天使……。
  如果我們與你們是地球這個家的家庭份子,那麼請認真的想想我們的意見與想法,我們等待著,我們期待你們人類的道德、律法能及於我們,我們期待你們愛我們如同愛自己的家人。

  唯有解放我們,你們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唯有解放我們,你們才能與我們一起走回原野故鄉,在那兒找回生命的原始動力、生命的純真以及生命的喜悅。
               被囚禁的生物 敬筆  地球年45億年7月

05.賞鳥的方式與內涵

賞鳥的方式與內涵
沈振中
一ˋ 從社區開始
1. 賞鳥生活、社區化,不必到很遠的地方看稀有、特殊的鳥,因為既費時又製造廢棄。
2. 把鳥兒當鄰居,久而久之,人與鳥成為好朋友。

二ˋ賞鳥七階段與三層次
--七階段(1993年2月號的Birder's world)中華飛羽82年7月p.22-23譯:
1. 發現期:發現賞鳥這一活動是有趣、有意義的。
2. 學習期:隨著老鳥學習、增長經驗。
3. 觀察期:獨當一面,可以獨來獨往。
4. 記錄期:記錄自己觀察過的鳥種。
5. 挑戰期:向稀有少朏的鳥種挑戰。
6. 技術期:定點、週期性記錄。
7. 冷卻期:不用望遠鏡,從容散步林間,能知每一隻鳥的來龍去脈。

--三層次
1. ┌┘鳥期:一種休閒、玩樂的生活內容,興奮、快樂,但對鳥無助。
2. ┌┘鳥期:細察、察看每一種鳥或每一隻鳥的個體、行為…以及出現的時間、月份、環境的不同,並有系統的做成記錄,對鳥及環境皆有助益。
3. ┌┘鳥期:因欣賞而了解,因了解而關心,因關心而投入長時間對鳥種或特定環境之守護工作。

三、 賞鳥心態
1. 若無尊重以及生命平等之心,望遠鏡與攝影機也是一種槍口。
2. ┌賞鳥┘並非在拿起望遠鏡與放下望遠鏡之間完成。
3. 賞鳥最重要的裝備是一顆尊重與敬畏自然的心。
4. 賞鳥最基本的方法是安靜的坐在自然裡,等鳥出來看你。
5. 賞鳥不一定要看到鳥,也不必要找鳥,找鳥不等於看鳥,看鳥不等於賞鳥,賞鳥也不等於關心鳥或關心環境。
6. 決定加入賞(或生態攝影)這個領域的原因,直接主宰了你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方法。
7. 觀鳥、觀心、觀自然,當用心觀鳥時,鳥會引人回歸自然,重新學習與自然相處之道。
8. ┌鳥人┘新解:問:┌你那個道場? ┘ 答:┌大自然。┘  問:┌拜師何人? ┘ 答:┌鳥。┘

賞鳥方式
藉由賞鳥的不同階推演出不同的賞鳥方式:
一、 初識期
  在偶然見到羽色艷麗的野鳥之後,開始隨機地在四週的環境中搜尋,沒有積極的目的,只有消極地欣賞及好奇。

二、 入門期
  在買了望遠鏡後會對空中的掠影及山野中的鳥鳴報以關注的態度,開始對如何辨識鳥種產生興趣。

三、 成長期
  能粗略分辨鳥叫聲及鳥種,對累積鳥種記錄開始產生興趣,這時期望遠鏡及圖鑑常帶在身邊,對野鳥的關注大多投注在如何辨別方面。

四、 狂熱期
  背圖鑑,追求迷鳥及稀有鳥種記錄,常獨自一人或三兩同好至賞鳥聖地朝聖。只注重辨別,較沒有關懷。

五、 沈澱期
  在記錄累積至一定程度後,由於突破有限,新鮮感消失,開始省思賞鳥的目的,有的選擇回到初期,當成一般的休閒。有的開始對週遭環境如:地質、植物、昆蟲等產生關懷,會搜尋資料充實自己,並積極參與保育推廣之義務工作。

六、 自由期
  你可能在海邊散步時,看到有些小白鷺發展出有別於傳統站在淺 水中等食物的覓食方式,在海面上以類似黑鳶用腳爪抓食物的本領。伸長脖子、半垂著雙腳在水面上巡弋,然後以銳利的眼睛與尖長的嘴喙捕食海面上浮遊的小魚,就在你讚歡其高超的技巧時,其中一隻不知是太餓或體能太弱,竟然在捕食過程中衝過了頭,不小心掉到水裡去,你有些訝異及好奇,在迅速整理一下思緒後,得出以下判斷:
1.
  小白鷺無蹼、拍翅時速度不快、上舉角度不大、而頸部太長重心太高、羽毛防水功能不如雁鴨,因此應無能力自己飛離水面,所以勢並不樂觀。

2.
  要不要幫牠脫離水面,還是讓牠接受所謂自然淘汰。當小白鷺發展出多元的覓食方式時照理說應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那是不是顯示更能符合達爾文主張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機制。

3.
  當小白鷺因浸水過久呈現嚴重失溫、生命垂危之際,你不禁好奇地想問:一億四仟伍佰萬年前的始祖鳥如果是爬蟲綱演化至鳥綱的過渡種,那始祖鳥是溫血的還是冷血的呢?腦筋飛快轉了幾轉後,你還決定幫助牠脫離水面,因為尊重生命是你的原則,可是在遍工具準備撈牠上來時,你突然想起,如果掉下水的是你的小女兒,會游泳的你,絕對會毫不遲疑的跳下水,這是否表示利己的自私基因是大部份生物在經歷最嚴苛演化考驗後,能讓其後代繁衍的重要因素。因此時期的賞鳥方式是自由的,是充滿知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感性的。

   當然以上列舉的階段並不是必然的、必經的,也不是對的或錯的,每個人針對個人的特質或特殊的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賞鳥方式,列舉出來的目的,只是讓大家多一些討論,多一些選擇。

04.精子與子宮

精子與子宮
----老鷹2000.11.01
一、表相與隱相
美麗,大多時候祇是一時的感覺,在未經接觸、了解之下,有時可能也是一種錯覺。
賞鳥、自然生態之旅如果沒有較多時間的停留、觀察、體驗、討論、分享。看到的其實祇是表相~而我們通常又都習慣祇是聚焦在我們想看的,或者自覺美麗、特別、沒看過的。
花朵爭艷是為了什麼?
鳥兒換繁殖羽是為了什麼?
果實秀色可餐、種子以各種方式傳播又為了什麼?
老鷹在空中丟抓枝、紙…..是為了什麼?
偽裝、擬態、或闊葉或針葉又為了什麼?
優美嘹喨的嗚唱是為了什麼?
如果用相對的文字來形容這些表相之內的目的,那就是:爭奪、競爭、擴充領土、延續自己的基因、生存………。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生物會發展出合縱聯橫、聯合次要對手攻擊主要對手~越慢演化出來的生物愈明顯。
可是,在這些隱藏的目的下,生物又可以一起夜棲、一起遷移、一起覓食、一起活動、一起嬉戲………….。這又是為了什麼?~種族利益大於個體利益,當然,群體可以確保個體的生存,安全也是一重要原因。~在人類的用語即是歸屬與依附感,因為有共同的目的。
於是我們就會看到表面很美、有團體感但內部卻是暗潮洶湧、派系、拉攏、控制……….。


二、美麗的哀愁:
「黑鳶」會進行黃昏聚集,看似壯觀、和諧、優雅,但卻會在即將夜棲時分成二~三個族群各自帶開,台灣由北至南的黑鳶族群皆同。
在聚集期的半年間,族群會聚集在以某個繁殖區為中心的夜棲地,但是一到繁殖期,除了原有的繁殖配偶外,其他個體都會被驅離。
每個種族、團體、組織、社會、國家都會發生類似的現象。

三、精子與子宮
精子代表兢爭、搶奪、創造新生、傳播、擴張領土、祇進不退、祇能唯一卻又必須經過短暫合作與犧牲(祇能有一個精子進入卵子,但是,一起到達卵子外的精子會為了共同目的~進入卵子而合作分泌一種物質融解卵子外的一層保護膜)、必須一直動(不安定)直到達成目的或被淘汰。而這一切行為卻又都是不自主的祇是被卵子所吸引!就像人類、生物的各種兢爭、控制、擴張領土…,其實.都是受”精子力量”主導~雄性主導了這些兢爭、控制、爭奪、擴張…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也帶來大量的犧牲、傷害、死亡、不安、對立。
子宮代表安定、平靜、孕育、等待、傾聽、承擔、責任、和諧、呵護、包容、擁抱、溫暖。
每個種族、團體、組織、社會、國家、甚至個人都有”精子力量”及”子宮力量”在主導、影響。兩種力量的大小、平衝性決定了自己、團體、社會、種族、、、、的永續或毀減、成熟或幼稚、愛或恨、圓融或衝突、和諧或不安、、、、、、、、。

四、沒有圓滿,卻有包容
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於這個世界(宇宙)的角色、位置、價值、角度及意義。每個生命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一種訊息。每個生命也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位置看世界(事件、事物)。因為角度、位置不同,所以每個生命所看到的世界(事件、事物)是不會一樣的,連帶的,每個生命對世界的感受、想法、做法也不會是一樣的。
我們”住的”地球不是圓的、星球”運行”的軌道不是圓的、其他生物住的(蜂窩、蟻窩、燕窩、鳶巢、、、)不是圓的、我們用來”看萬物”的眼球不是圓的、我們用來”維生”的心也不是圓的(還偏心)、天際間”美麗”的隕石、流星、鑽石不是圓的、我們用來”感知”萬物的腦也不是圓的、我們”傷心難過”或”喜極而泣”或”感動”而流下的眼淚也不是圓的、、、、、。
自然狀態下,沒有哪個事物會是圓的,但是人類卻有”能力”創造出圓的事物如:彈珠、各種球、輪子、、、、、而”圓的事物”是比較容易滾動、移動、被接受、掌握、、、、、、。
世界也許不可能圓滿、盡如人意,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心”中創造一個無限的圓~包容。

2000.11.01.象神颱風在核四引燃政治核暴時襲台,也許老天希望灑下暴雨來冷靜大家的衝動。像一面鏡子般,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改朝換代、侵佔領土、革命、戰爭、、、、都在提醒我們:儘管大家都會從歷史學到教訓,學到該如何為君、如何為臣,但一切都會重演~從動物時代即已遺傳給我們的:用石頭→刀箭→火炮→飛機、炸彈→核子彈→經濟、政治、文化來爭戰。
各種顯性ˋ隱性的爭戰會特續,除非我們願意從動物層次提昇至靈性層次,除非我們願意道歉也願意原諒!
2000.11.01.是我的生日,颱風讓我待在家裡省思、檢查從宇宙、自然、生物、團體所看到、感受到、學到的現象、必然與可能。
21世紀是和諧、靈性、宇宙全體觀的世紀,讓我們學習放下自己、降低動物性的”精子力量”、增加可以促進包容與和諧的”子宮力量”。


Friday, October 20, 2006

03.生命的訊息 2001.05.22

生命的訊息 老鷹 2001.05.22
每一種來到地球的生物各有其要扮演、完成的”角色”,
每一個人在人群中也有其要完成的”角色”,
而每一個”角色”的背後都有一種隱藏的”訊息” 。
同樣的,出現在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也都有其要傳遞的”訊息”。
“角色”容易看出,但“訊息”卻是隱藏的,需要我們去解讀、意會:
就如”困頓”其實隱含著在”困境”中的”頓悟”,
痛快”意味著先有”痛苦”的感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疼惜”代表有一點點”疼”之後才會要”珍惜”,
forgive(原諒) 是為了(for) 能再給予(give)
forget(忘記) 是為了(for) 能再得到(get)所以,

”迷失”其實代表有一個”新方向”在等我們,
“煩噪”其實代表一股內在深處的”寧靜”在向我們呼喊,
“低潮”其實意味另一個”高峰”就在不遠處,
“討厭”的同時其實隱藏著自己不願承認的”喜歡”,
“無力、倦怠”其實隱藏著想要”重生、新生”的力量。

如果我們願意試著去看每個人、事、物背後隱藏的”訊息”,
生命就不會是全然的單一、唯一、絕對、一面倒、、、、

02.11.老鷹觀想錄11- 生命地圖

老鷹觀想錄11- 生命地圖
生命地圖
一、 極大與極小的生命觀
宇宙的年齡在科學家的不斷測量、推測下,由80億年增至100億、120億、150億……,科學家又在想「那之前呢?」「現在之後呢?」
物質的最小單位由以前的細、分子、原子、中子、粒子……演變至夸克……,科學家也在想「更小的呢?」
我們用望「遠」鏡看宇宙的無窮「時空」,我們用顯「微」鏡看生命的深遠「內在」;在宇宙無窮時空中旅行,正猶如一隻微小的病毒遊盪於人體(宇宙)的細胞(星球)、組織(星系)、器官(銀河)、系統(銀河團)中;穿透細胞去尋找那生命的最中心物質,又猶如坐著時光穿梭機航向宇宙最深遠的內在。
對「夸克」而言,我們是「極大」的,對「宇宙」而言,我們卻變得「極小」,這正如「夸克」之於我們是「極小」,而「宇宙」之於我們是「極大」。這正顯示「望遠」的「時空」等於是「顯微」的「內在」。
探索「宇宙之前是什麼?」也將如「比夸克更小的呢?」一樣,只是生命探索的一個「點」而已;這個「點」延續過去所有曾經探索、留下記錄「點」形成一條永恆的「生命線」,我們都在這條生命上努力「孕育」下一個「點」,好讓生命繼續永恆的「延伸」。

二、 生命的抉擇:
  生命的抉擇正如一切宇宙與物質的探索,「理想」正如航向無窮時空的望遠鏡,而「實踐」才能如顯微鏡一樣展現生命的深刻內在。

三、 生命地圖
每一個人的生命也在許多人物、事件、觀念(許多「點」)的衝擊、「孕育」下連接一個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對生命、生活的態度的生命線,我稱之為「生命地圖」。
與你分享我的生命地圖,希望你也試著畫出自己的。

老鷹的使命、任務、課題 2000.6

Gift(天賦、禮物)---生命經歷的人事物學習、轉化、內化→--使命與任務
天賦本質---
原生家庭
------------父--默默承受、默默關心→→→→ 靜。觀照。-----
------------母--愛熱鬧、嘮叨 →→→→→人群。行動
------------家--貧苦、人多 →→→→→刻苦。毅力
禮物ˋ提昇ˋ訊息--
----------快樂兒童中心、劇團--義工、服務、創意訓練→義工精神、創意
----------生物權--生命平等 →→→→→→→尊重萬物
----------弘一大師—才子出家 →→→→→→→ 捨得
----------虛雲師父 →→→→→→→ 苦行
----------土地倫理--地球為眾生萬物共有→→→→與萬物分享地球
----------珍古德、黛安佛西--對生物長期關注→持續關心記錄一種生命
----------陳怡安--人文關懷、四階段對話→→→終極關懷、激勵扶持
----------父毋過世--面對死亡 →→→預立遺囑、遺照,對生死坦然
----------區紀復--簡樸、靈修 →→→→生活簡單、回歸自然平實
---------德育幼保科--激勵營之回饋、擁抱→→→→溫暖的表達
---------荒野、鳥會--行動、團體 →→→團隊力量、帶領能力
--------老鷹--群體晚點名儀式、個獨差異→→重返自然、重新(心)學習
--------水筆仔團隊--互相滋養、能量交流→→教育最高境界-使人對生命敏感
--------宇宙、新世紀觀念--結構、生命永恆、生命之光與能→→
→→→→→生命一體
、、、、、
-----內觀(2003.8) 不向外求 以自己的身體為工具淨化身心達到真正的和諧安祥

→→→→往內觀趨向平靜ˋ純淨
、、、、、
、、、、、、
試鍊ˋ考驗--
-------------失戀三次--迷惘→→→→生命還有更重要的事
------------被欺騙、敵視、抹黑--憤怒、怨→→判斷、聰明、沈住氣
、、、
、、、


使命與任務--
在宇宙整體愛的光與能中
平等觀照
互相激勵
向上提昇
趨向
純淨
和諧
喜悅


02.10.老鷹觀想錄10--以自然為師--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五

老鷹觀想錄10--以自然為師──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五)
(三)以演講為例
A、單一物種,以「黑鳶」為例:
I )

1.說明大概要介紹的內容及方法
2.詢問現埸何人看過黑鳶?在何處看到?幾隻?在做什麼?如何確認是黑鳶?

(再發問卷:?黑鳶給你的觀感?你最想知道黑鳶的什麼??你最想觀察黑鳶做什麼??你認為黑鳶在台灣的困境、意義是什麼?或現場唸,請聽眾自己做答。)

II )

3.放5-7張類似鳥種如大冠鷲、蜂鷹、魚鷹、禿鷲、林雕、白腹海雕,或飛或停棲的幻燈片。主角可放兩張(不同角度)。問哪一張是今天的主角,再逐張問「認為是這一張的請舉手」、「為什麼你認為是牠?」都看過,也問過後,再說明哪一張是真正的主角及主要特徵,並簡述其它幾種與本種的不同處(食性、環境)。

4.接著依分佈、數量、食性…..等逐次介紹,每介紹一主題前皆先問如:「你覺得牠們有多少隻在台灣?」「你覺得牠們吃什們?在哪裡取食?」「誰築巢?」「誰孵蛋?」「巢裡除了有蛋以外,還有什麼?」「誰育雛?」「食物誰提供?」「誰負責警戒?」「生存危機是什麼?」讓聽眾可以猜想,再介紹。

III )
5.全部介紹後,再放幾張要讓聽眾整理、感受、思考的幻燈片。如:
「牠在這裡做什麼?」「牠在想什麼?」「牠接著可能要做什麼?」「這一群當中,哪一隻吸引你?為什麼?」「看到這個畫面有何感想?」「牠在城市上空巡弋的感受是什麼?」「牠希望你為牠做麼?」

IV )
6.再請聽眾翻開一開始曾作答的內容,再看一遍,是否要改變答案,然後逐題問有誰願意與大家分享…..最後再問「你可以為牠們做什麼?」及「要用什麼心態看牠們?」

7.講者綜合大家的回應及自己對黑鳶的觀感與從牠牠們學習到的智慧、經驗做一結論。

B、某類生物,以「鳥類簡介」為例:(不同生態的介紹也可用此方法)
I )
1.說明大概要介紹的內容及方法:
2.問現場有賞鳥經驗者有哪些人?曾到何處賞鳥?看到哪些鳥?在什麼環境?牠們都在做什麼?賞鳥時大都在看鳥的什麼?除了這些外,我們還可以認識鳥的什麼?

3.再問沒有賞鳥經驗的人有哪些人?曾聽過有關鳥的什麼事情?想看什麼鳥?想了解鳥的什麼?(也可直接發問卷或現場問,聽眾一起寫下答案)

II )
4.依要介紹的內容以4-6張幻燈片為一組,每回皆先放一組,問聽眾這幾張有何共通點或這幾張在說什麼?如果聽眾可以說很多,讓他們說。再逐張簡介。再放另一組,同樣的方進行。

III )
5.全部介紹完後預留8-15張讓大家整理、回憶及深入感受、對話的如「祇拍嘴部特寫,問牠大概是吃什麼的,會在何處出現?」「祇拍腳趾部份,問牠可能適合何種環境?」「一個動作,牠可能在做什麼?」「3-5張,哪兩張的分類較近?」「如果環境中少了這種鳥,接著,什麼會少了?什麼會多了?」「你從這張中看到什麼?包括環境、鳥類習性、貢獻、牠可能的狀態……」

IV )
6.請聽眾翻開一開始的作答?又多知道了哪些??較有興趣的是哪部份??覺得仍不足的是哪部份??願意花很多時間來專注、研究的是哪部份?……再邀請自由分享

7.依據聽眾最後的分享做總結。

C、談「保育
影像的衝擊往往比言語來得強。
I )
1.先說明我們將進行的方式。
2.詢問現場成員,提到「保育」讓你想到什麼?若是小學生可問課本中有哪些內容與保育有關?是否曾看過或參與過保育的行動?那是什麼樣的內容、感受?寫下?你覺得「保育」是什麼??你可以為「保育」做什麼?

II )
3.接著讓成員看預先安排好的一連串幻燈片,(無旁白,祇有配上冥想的音樂)?可以是針對一個保育事件的相關剪報、相片、依事件順序排列?也可以是一連串美麗的生物、景觀、逐漸加入人的活動、建設、利用土地……一直到山河變色、水污染、空氣污染……死魚、死豬……死亡……

III )
4.問成員看完的感受,(相信他們可以說很多)以及感受的來源是什麼?(若他們一時說不出,可以先問哪些讓你舒服,哪些讓你難過?)

5.把幻燈片快速倒退放一遍,回到事件最初,問成員有可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嗎?為什麼?事情會演變到現在這個樣子的關鍵因素在哪裡?以目前的現狀,我們可以改變什麼或做什麼?

IV )
6.翻開開始時每人寫的「保育」是什麼?你可以為「保育」做什麼?是否要修改?邀請成員分享他的觀點及想做的事。

7.整理成員對「保育」的想法及做法,以一個保育實例說明「保育的定義、內涵及過程」做一總結。

(四)以「讀書會」為例:
以《我的猩猩寶貝》為例
  有關生態、自然、保育的書愈來愈多,「讀書會」也在各團體中流行。讀書會的討論方式也可以有四階段的過程。
I )
1.如果可以,在預告下次要討論這本書時,拿出書,就「書名」「封面」做一些聯想及會談(若為翻譯書,就把原文書名寫在黑板上),如:這個書名讓你想到什麼?可能有哪些內容?從「封面」看到什麼?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主角可能從猩猩學到了什麼?

2.分享、討論時先請每人用20-30字寫下他認為這本書在說什麼以及他讀後的感覺。

3.讓每人很快說說他所寫的。可能每人皆不同,但暫不討論。

II )
4.再一起回憶書中?有哪些人物、角色?發生哪些事物?有哪些場景?有哪些對話……幫大家再把書的內容重溫一遍。

5.繼續引導對人物、事件、場景的進一步發現:?你覺得書中的主角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哪些事件或對話讓你這樣覺得??書中的猩猩「華秀」是一隻什麼樣的猩猩,如何看出來??造成主角與華秀命運改變的事件是什麼??什麼事件或理念一直在衝擊著主角與「華秀」?

III )深入感受、對話與自我生命的驗證:
6.主角與「華秀」在那些狀況下的心情是什麼?他們如何處理、面對那些危機?什麼力量支持他們這樣做?

7.如果你是書中的「主角」或「華秀」,你會怎麼做?或者,現實生活中,誰曾遇到類似的困境與命運?是否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下。

IV )
8.經過分享後,請寫下?從主角與華秀分別學到什麼??書中的哪一句話或哪個理念要好好珍藏在心裡或在生活中實踐?想對主角、華秀說些什麼??想對自己說些什麼?

9.是否有人願意與大家分享?或念第一題,自由分享再唸下一題。

10.帶領者綜合成員最後的分享內容做一個總結。

(五)以圖畫欣賞為例:
  從一張「圖畫」也可進行自然教育或一般教育,方式如「讀書會」。
I )
1.說明我們將以何種方式進行「圖畫」的欣賞與學習。

2.引導成員對「圖畫」做第一印象的察覺:
*第一眼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
*畫中哪部份吸引你?為什麼?

II )
3.再引導進一步發現、察覺:
**畫中有哪些生物、環境?
**畫中的生物正在做什麼?牠與環境的關係、互動是什麼?
**畫中的環境有什麼特殊之處(如變化或正在被改變…….)

III )
4.深入畫中生物的感受並與之對話。(內容類似「訪問自然」)
**牠此時的心情可能是什麼?(如果有很多生物,可先問哪一隻吸引你的注意,再問為什麼?)
**牠為何獨自在此?
**牠是長住在此?或暫時休息?如何得知?
**牠可能想做什麼?牠可能想要什麼?
IV )
5.學習與啟示
--經過這些發現與對話後,這幅畫給你什麼感受?它想傳達什麼訊息?
--你從這幅畫學到什麼?
--如果可以,你想為這幅畫取什麼樣的名字?
--帶領者綜合成員最後的分享做一總結。也可以讓成員分組演出圖畫隱藏的故事。

(六)建議:
  在看完「公園」「觀賞」「演講」「讀書會」「圖畫」等五大類型的完整自然教育過程介紹後,不知你的感受,想法是什麼?你可能想嚐試一些方法,也可能仍堅持「解說」的方式,也可能你會想去好好學學到底什麼是「體驗自然的精神與內涵」,什麼是「意識會談法」。無論你看完後會有什麼行動,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1. 天底下沒有絕對、唯一、最好的,方法。我所介紹的祗是以「引導」為精神,「四階段學習過程」為架構所衍生出來的各類型方法。

2. 如果你要用四階段過程做為你未來教育、帶領的主要方法,請記住:不要被四階段框住了!那是以人性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然流程為主要考量,並非為設計、帶領者設計的。在引導過程中,如果成員很快已進入第三階段的深入感受與對話,你就不需硬要他們再回到第二階段做發現與接觸。
如果你清楚這四大階段精神與內涵,請把它忘了!祗有你忘了它,才能真正內化變成習慣與特質。

3. 光會方法是沒用的!如果你不具備引導者的要件、信念及自我要求,你祗是在帶活動而非在引導民眾去體驗自然、從中學習、啟示……
記著:帶一群人進行體驗自然的活動與引導一群人體驗自然是孑然不同的事情。

4.如果你仍然堅持「解說」,請把這些文章轉給別人看。
如果你很急著要運用這些方法,請你把這些文章收藏起來,一、二個月不要看它、不要用它,請你獨自到海邊、森林、河流、瀑布……下,讓「大自然」這個偉大的導師先擁抱你、放鬆你,給你能量、給你安靜、安定、等待的智慧、幫你沉澱腦中雜亂無生命力的技藝、知識……等你忽然懂得「自然」、「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後,你就可以開始行動了!(全文完)

註:可供諮詢、經驗、學習的團體
1. 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02)28749462
2. 激勵協進會(意識會談法):(02)23957975

02-9.老鷹觀想錄9-「觀」自然--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四)

老鷹觀想錄9—
「觀」自然──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四)
-----學習並不是可以控制的過程,而是經過設計的放任。--<我的猩猩寶貝>
(請先回憶教育、學習四大階段過程及(一)之A、B、C三類型)
(二)以「觀賞」為例:共分A、B、C三大類,可依需要交叉調換內容。
A. 觀看特定物種如螢火蟲、黑面琵鷺、灰面鵟鷹、夜光蕈……或景觀如雨、石、雲。
(A) 事先不讓成員知道要看什麼。 I :表第一階段……餘類推。
   I )1.以照相機的方式,矇眼帶到定點後,引導成員聽四週的聲音,問環境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景?然後打開眼罩1-2秒,馬上再戴上,問其感覺如何?讓成員在腦海中將該物、景之圖像銘印、沈澱後,請成員描述他所見或背向該物、景畫下方才見。
2.然後給成員10-15分鐘各自找一個定點觀賞。
3.分享各人獨自觀賞10-15分鐘的發現、心情。
  II )4.發引導卡如柯內爾之「遇見一棵樹」2人一組,或各自進行,選擇卡中數種方式再觀賞一次。例如:「看螢火蟲的方法」。
   --一路走下去,走馬看花。

--坐在一處,遠看一大群,或者看人群走過後對螢火蟲的影嚮。
--蹲在草叢旁,近看數隻。
--輕聲對牠們說:「我是一棵樹,歡迎來休息一下。」然後,靜靜等待牠們飛近身邊。
--拿一片落葉,靜靜等候牠們停棲。
--想像自己是一隻螢火蟲,與牠們一起飛舞、求偶。
--祇看一隻螢火蟲飛行的範圍、停幾次,有沒有找到配偶……
--看一隻螢火蟲多久閃一次?閃多久才能找到配偶?
---彎腰從胯下倒看螢火蟲飛舞。
----躺著,閉眼聽螢火蟲飛舞的聲音以及與蛙、蟲、風、葉、鳥……譜成的黑夜交響曲。
--下回再來時,於天黑前入林,靜候白天生物的聲音轉成夜間生物的聲音,看哪一隻螢火蟲第一個發光。
--站在入口處,由心祝福螢火蟲婚禮成功,為不打擾牠們,祇站在入口處,想像牠們飛舞的畫面……

觀雨的方法」:
--聽雨打在不同地點的聲音有何不同,如屋頂、樹葉、地上、水面、車頂、手掌……
--仰頭看雨飄向臉頰
--彎腰從胯下倒看雨景
--用力盯著一滴雨滴從空中掉落的過程,
--觀賞雨在葉、屋簷、窗戶、水面形成的不同雨滴形狀及流動方式
--撐傘在雨中散步
--或者不要撐傘在雨中散步
--或者乾脆脫光光趴或躺在地面讓雨滴為全身按摩
--也可以在雨中裸奔
--讓雨在一張紙上畫畫……

「看黑面琵鷺的方法」
--數一共有幾隻
--注意觀察,10分鐘內,牠們最常做的動作是什麼?
--什麼狀況下,牠們會飛起來(少數或全體)
--哪一隻特別不一樣
--哪一隻可能是帶隊的領袖
--哪一隻可能是最年輕的
--盯著其中的一隻,看牠10-15分鐘內做了什麼,向誰靠近,在團體中的移動路線,牠跟誰較好。
--哪一隻較活潑?較穩重?較孤僻?……

「看一堆石頭的方法」「看雲的方法」「看遷移中的灰面鵟鷹」……你可以自己編、創造。

5.分享各人用哪些方法及看後的發現心得。2人一組或4-6人一組分享後綜合提出或逐題自由分享。

III )6.發訪問一隻(或一粒)……訪問單。
例如:「訪問一隻螢火蟲」
--你幾歲了?
--你今天找到配偶了?
--找配偶的過程是否很辛苦?被拒絕的感覺如何?找到時的感覺如何?
--你喜歡住在這個環境嗎?
--你喜歡這裡的什麼?
--你一生中經歷最特別的一件事是:
--對於我們來觀賞你們的婚禮,你有何想法、感受?
--想對我說什麼?或者,希望我為你們做些什麼?

訪問一隻黑面琵鷺」,由成員就其觀賞中選擇最有興趣、最好奇的一隻,隔空心靈對話
--你被誰帶來這裡的?
--喜歡這裡嗎??你好朋友是誰?
--你一天中最常做的事是什麼?
--你還想去哪裡旅行呢?
--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的路上你經歷了哪些特殊的事件,
--對我們一大群人對你指指點點的,你有何感受?
--在飛回北方前,有什麼話想對我說?
--可否用一句話形容你對台灣的想法與感受。

訪問一滴雨
--誰生下你的
--從那麼高的天空飄落人間,你有何感想?
--這一路飄落的過程中,你都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
--你喜歡落在何處?
--你喜歡飄流到哪裏?
--多久以後,你會回到天空再飄落一次?
--你喜歡當雲?當雨滴?當地下水?當河水?還是當海水?或者當自來水被人類飲用?
--這樣不斷的循環改變型態,你有何感想?
--如果可以,你想給我什麼樣的建議。

7.分享、自由,或1對1 小組分享後綜合提出,最後可以為訪問對象取名。

IV )8.整理今天我們透過哪些方法在觀賞?
9.發回饋分享單,亦可現場逐題唸,由成員直接發言。
*你喜歡哪種觀賞方式?為什麼?
*經過這些觀賞方式,你對牠們有何發現?
*從訪問對象學到什麼?
*如果再來一次,你要如何看牠們?
*用一句話形容今天的心情、收穫。
*在離開前,想向牠們說什麼?

(B) 成員事先已知道要觀賞何物。
I )1.帶至入口或定點,問成員誰看過?在哪裡看過?牠們都在做什麼?有多少隻?有何特徵?問沒有看過的人想看牠們的什麼?想看牠們做什麼?……
2.給10分鐘,自由觀賞。
3.分享各人的發現。
II )同(A) II
III )同(A) III
IV )同(A) IV

B. 觀看某類物種如賞鳥、賞蛙、賞蝶、賞星、賞樹,以下以「賞鳥」為例。
  I )1.開場白及說明【見(一)A】,介紹領隊、副領隊。
2.詢問是否有第一次參加的朋友,請至副領隊旁以方便全程照顧。
3.詢問有否來此地觀賞過的人,請他說上次看到什麼鳥 印象最深的一種或最想再看到的鳥。
4.若無人來過此地,可直接引導成員先觀察四週有哪些環境、地形如森林、河流、村落、電線、電桿……

II )5.發「野鳥賓果表」如下:
包括:活動地點分類、行為分類、形態及顏色分類、專屬特徵、抽象及思考分類

常停電線上 -----在樹林下層活動-----**----最活潑的 ----身上有4種顏色以上
尾羽分叉明顯 ---嘴鉛灰色 --**--最不怕人的 --與我們的童年有關
此地最多的--**---閱歷最廣的-----尾巴會上下擺動 ----寶藍色
食物在水裏----最兇的 --覓食後會回原點等候---**--翼緣明顯白色橫帶
翼上有明顯白斑 --集體築巢--------------***----------**-----**

視參與者程度決定6×6或5×5及內容,亦可設計深淺2組讓老鳥、新鳥分開進行。
說明:此地的環境中可能有這些鳥種,我們先一起想想(唸賓果表中的幾項),常停電線上的有哪些鳥?在樹林下層活動的有哪些鳥?再說明我們將以賓果遊戲的方式進行賞鳥活動,你覺得看到的鳥符合某項特徵、形容詞,就將鳥名填入該格。一格內可能有好幾種鳥,一種鳥也可能在不同格內出現。先連接四條線(至少二條斜角線)優勝。

6.再唸一些專屬特徵及需思考、想像的如:「小氣鬼」「戴眼罩」「最害羞的」「最資深的」「最快樂的」「最孤獨的」「最脆弱的」「貢獻最大的」……由參加的人自行填入空格內也可保留一些空格讓成員提供一些特色。

7.填滿後,出發。請看到認為符合哪一個特色的人輕聲說明,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現特徵。再引導成員觀察可能還符合哪項表內的特色。

8.進行至有人已連接四條線或快至終點時,整理一共看到哪些鳥 哪一格內鳥種最多,哪一種鳥出現在最多格內,可以唸一些需思考、想像的如「最資深」「最孤獨的」聽聽每個人想法。也可在途中問是否已有連成一條線者,唸其內容。

III )9.讓成員選一種他最有興趣、好奇的鳥種進行訪問一隻鳥
?你幾歲了?你最常活動的地點是:?你一天當中最常做的事是:?你常與誰在一起?你一生中最特別的經歷是什麼??你想去哪裏旅行?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你最喜歡這裡的什麼??生活在這裡,你最大的願望是:?生活在這裡,你最大的收穫是:?有什麼話要對我說…….為牠命名。

10.分享:可讓成員唸他訪問的結果,由其他人根據內容猜他訪問的是誰。也可2-4人一組分享後再向大家綜合報告。

IV )11.發「回饋分享單」
*今天的賞鳥過程中,我最喜歡的(方法、內容、感受、鳥種……)是: 因為:
*最喜歡這裡的: 因為:
*?我從訪問對象學到:
*有機會再來時,我想看這裡的:
*有機會再來時,我想感受這裡的:
*有機會再來時,我要如何看牠們:
*在離開前,想向牠們說什麼?
*?用一句話形容今天的心情、收穫。

12.分享
 可逐題唸由成員自由發言,或2人、4人一組分享後再提出綜合分享。

13.領隊總結 結束活動(先連接四條線的人給獎方式:大家的掌聲,優勝者可以要求想要什麼,或預藏在現場由其發現,若找不到就充公)

C. 以幻燈片或影片觀賞物種、地形、生態系(非演講)
(A) 幻燈片(單一物種,某類物種或生態系……)
   I )1.說明進行的方式
2.詢問現場成員對該主題的過去經驗、認識
  
II )3.先看:不加旁白的放幻燈片,可配合無情緒性的背景音樂。每一張的動作、背景、內容最好有很大差異性。約20-30張,不要太多,若有40-80張,可分2-3回分段進行。
4.再說:發引導卡或賓果表或整理分類表:
如:
*哪一張吸引你?一共看到哪幾種行為?*共幾種?*哪幾種環境?*哪些是群體的?哪些是獨居?**誰在發呆?沈思?*誰可能剛吃飽?*誰可能正在尋找獵物?*誰可能正要逃避獵捕?*誰是老大?*誰與誰同類,?……
填完後,分享。
5.再看一遍,再分享有無新發現,或要更改答案的。也可一邊看一邊討論是方才題目中的哪一類……
6.再放第二、三段,可重複同樣的方式直接逐張以引導卡來討論

III )7.選1-數張有興趣、好奇者,進行「訪問」的活動或畫下牠們生存的環境及互動狀態。
  8.分享「訪問」的結果或畫圖展示分享。

IV )9.整理與分享今天的過程及心得。

(B) 影片:
I 同(A) I
II 同(A) II ,看一段經整理後,問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要介紹什麼,再看後段。
III 同(A) III ,選一有興趣的主角、種類、地形訪問。
IV 同(A) IV
在介紹「演講」「讀書會」「圖畫」自然育方法前,仍請先整理一下。
自問自答:
1. 請整理一下,「觀賞」的方法有哪些?你喜歡哪種?
2. 如果讓你分類,「觀賞」的方法可分成哪幾類?
3. 看「觀賞」的方式後,你想試試哪些方法?或者想出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
4. 柯內爾的遊戲精神、方式還可以如何轉換、內化到觀賞活動中?
5. 請創造一下:想10種看雲的方法,10種看石頭方法,10種看海的方法。(待續)

02-8.老鷹觀想錄8-經驗的喚醒、體驗與創造--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三)

老鷹觀想錄8-
經驗的喚醒、體驗與創造──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三)
(請先回憶前文的內容,並拿著四階段教育過程表格閱讀本文)
C.120-240分鐘,有許多知識性內容、主題,建造一座森林(校園、公園、社區……)
第一階段:喚醒經驗與熱忱,團體(1對1→組→團)(40-60')
1. 說明如A之1。此時在場地邊緣,未進入。
2. 在進入今天的旅程前,我想邀請大家一起回憶一下,曾到過這裡的請舉手,問其中2-3位何時來?做了什麼?之後曾再來的原因?此地給你最大的感覺是什麼?(若沒有人來過這裡,可問去過類似地方的人相同的問題)
3. 接著,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即將一起經歷今天旅程的伙伴。發知己知彼的訪問問卷或視成員於方才經驗分享時的程度現場出題,訪問的對象不能重覆,一題祇能訪問一人。若現場出題,出一題,訪問一個後再出下一題。題目必需與當天的環境有關,如場地是森林,題目就以在森林的經驗、對森林的看法、了解為主,若是校園、公園、社區亦同。
如以「森林」為題:(1-4為內容深度)
你曾去過哪些地方的森林?(1)
哪一座森林你很想再去,為什麼?(2)
曾在森林中露營或獨處嗎?感覺如何?(2-3)
如果你有一天時間獨自擁有一座森林,你想在裡頭做什麼?(2-3)
如果政府將一座森林託與你保護、管理,你要請誰一起合作?你希望這座森林以何種面貌、特色與大家見面(或以何種方式保護?)(3-4)
如果你迷失在森林裏,三天內不會有人找到你,你要如何維生?最希望遇見何種生物?最不想遇見何種生物?(2-3)
你覺得森林裏至少要有哪些生物?還需要哪些環境因素?(1-3)
你覺得一座森林的形成要經過多少年?(2-3)
你覺得一座森林中最重要不可缺的因素(或生物)是什麼?(2-3)
你曾在森林中遇見什麼生物?最近距離為多少?(1-2)
你曾在森林中被什麼生物嚇到過?(1-2)

4. 訪問後,隨意指一人,問誰訪問過他?請舉手者介紹訪問他的內容(當事人不必自我介紹)可請當事人補充說明,2-3人後再隨意指2-3人重覆同樣過程,再問有誰訪問到比較特殊的經驗,請說……

5再請成員依方才訪問結果尋找最相似或想多認識的人2-5人一組,視成員多寡及接著的分組活動而定,組別不要超過6-10組,請成員移向場地一角,並請成員移動時順便看看四週有哪些生物、物品……。

6. 猜一猜:我們己經進入這個森林,現在我要講一個現埸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我會給三個提示,各組猜一猜是什麼。第一個提示(如:非常大,可是相對的也非常小),有人猜什麼,就問為什麼,但仍不講對錯;第二個提示是(如:一直在動,可是你不可能感覺到它在動)……仍讓各組猜,問為什麼,但也不講誰對誰錯,製造懸疑;第三個提示是(如:無論到哪裡去,我們都祇能看到它的一角)……答案是……(地球)。
接著,出第二題(此階段以環境因子為主,如土、草、水、空氣、陽光、樹、而非天牛、榕樹)再由各組輪流出題給全體猜,強調需是現埸眼睛看得到的。因為領導者示範的題目是環境因子,大家都可常理判斷,所以各組出的也會以此類為主。

7. 接著,我們一起想想這森林裡可能有哪些生物,進行的活動如柯內爾之猜動物、請問我是誰、動物肢體,視時間多寡決定項目,仍以組對組或各組派一人出來進行。
--猜生物:如6.由各組提示3-5個,讓其它組猜,(強調是生物種類如螞蟻、蜘蛛、榕樹、月桃……)或一組派一人模擬生物形態讓別組猜、或全組一起組合該生物形態讓別組猜。
--請問我是誰:由第一組出題讓第二組問,其它組也知道答案,僅能回答是或否,直到第二組猜出是什麼生物……再換第二組出題,第三組問……依序進行。

第二階段:尋找與發現,小組→1對1→個人
8.現在,我們就要找找看有哪些東西在這森林裡頭,首先,哪些是圓的?複述後再問哪些是方的?有哪些顏色?哪些聲音……,再攤開事先已在現場收集的物品約8-10件,讓成員看30秒-1分鐘再蓋起來,請各組去找同樣的東西(即柯內爾的看一眼找一個來),準備的物品盡量涵蓋不同類型的生物或環境因子(落葉、枯枝、砂石、掉落的花卉或樹皮或果實,應避免摘、採、拔的東西)。
10分鐘後,成員都回來,拿1樣,問誰找到…問有誰知道是什麼及相關資料,並不一定要講出名字,也可一起替它取個名字。

9.接著,我們來為這座森林的不同生物、物品照個特寫,(柯內爾之照像機)2人一組,一閉眼當相機,一張眼當攝影師,拍3種不同物品之近照,可請照相機畫出所拍的,也可僅是找出拍的東西在哪,互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10.然後,我們再去觸摸感覺一下方法同9.改用手摸3樣不同物品各約30秒。

11.拓印生命紋路,再以色筆或鉛筆拓印3種不同物品的紋路,2人互相找,再回團體分享,或帶去一起看。

12.拾荒,我們找了一些森林的東西,也拍了、摸了、拓印了一些,但是,森林中還有許多生物或現象不一定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有時還需要想像、思考一下才會察覺牠們的存在,發拾荒表,或現場出題如:最多的ˍˍˍˍ、最少的ˍˍˍˍ、最無用的ˍˍˍˍ、貢獻最大的ˍˍˍˍ、最美麗的ˍˍˍˍ、最脆弱的ˍˍˍˍ、不是動物可是會動ˍˍˍˍ、是動物可是很少動ˍˍˍˍ、活的最久的ˍˍˍˍ、最孤獨的ˍˍˍˍ、最快樂的ˍˍˍˍ、一個微笑ˍˍˍˍ、最年輕的ˍˍˍˍ、不屬於這裡的ˍˍˍˍ、最奇怪的ˍˍˍˍ、寶貝的袋子ˍˍˍˍ、無聲之聲ˍˍˍˍ、一直在動的ˍˍˍˍ、永恒不變的ˍˍˍˍ、最有智慧的ˍˍˍˍ……
現在,請每個人去發覺,思考這些題目,沒有特定的答案,每個人的答案可以是不同的。
分享時,可逐題,或由成員最有興趣、最想知道別人答案的那題開始。

第三階段:建造一座森林 個人、小組、團體 (60-80')
13.帶大家回憶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們共看到、找到、想到森林中的那些生物。現在,如果你可以變成一種生物,你想成為哪一種生物,複述並問為什麼,帶大家回憶每個人是什麼生物,接著問誰是誰的食物 誰會掠食誰 用何方法吃或躲,之後,請是樹的或草的就定位不動,然後說我現在說一種生物名稱,被說到的那個生物就要用該生物的方式去捕捉你應該吃的,同時,以這種生物為食的生物也以該生物的覓食方式去捕捉牠,此時,祇要這第二種生物一動,那麼以第二種生物為食的生物也可以進行捕食行為……再複習一遍每一個人的生物名稱,若人數過多,可分之2-3批分別進行。如「蛇」…….一陣混亂後,問誰抓到食物,誰被吃了,有沒有誰一直沒動的……再換一個指令「鳥」……重複方才的過程,但要大家把速度減半以深刻感受抓與被抓的過程及心情。再換第三個指令「樹上的水果」……重複同樣的過程,速度加快或更慢。以上三次進行時,可規定,祇要生物一蹲下就表示躲起來或有擬態、保護色,就不能抓牠。但是如果超過10秒沒動你就餓死了。指令生物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活動結束,分享抓與被抓的感受以及有何發現。

14.再整理一次方才每一種生物間的關係,接著以繩子聯接成柯內爾的生命網 如(繩子要很長,或準備不同的長度的細繩,由2相關生物抓緊兩頭),然後假設有人砍掉一棵樹或挖掉一片草或抓走一隻螞蟻……把那個生物帶走,會發生什麼事情……

15.經過方才的模擬與了解,現在請選擇一個這座森林裡你想好好認識、了解的生物或一個小角落,發柯內爾的訪問自然問卷,亦可自已設計,包括會動、不會動、非命、非命的對象:題目最後一定要問的「有什麼話想對我說」「你一生學到的最大智慧是什麼」「為牠命名或作一首詩、畫一幅畫」,為銜接下一個活動,題目中應包括「你希望誰來與你作伴」「你希望我為你做些什麼」「你覺得這裡還需要什麼及拿掉什麼」,分享1對1,小組間,再回團體自由發表或各組綜合發表。

16.接著,我們就來建造一座你心目中理想的森林,每人一張卡片各自畫心中理想的森林。最後在為這座森林命名。
分享,1對1→小組→團體由各組推派願意或很想與大家分享的,也可一起排放在地上,一起參觀。

第四階段:啟示與學習(30-40')
17.最後,在活動結束前,請拿著你建造的森林到林中隨意走動,向你今天曾看、聽、摸、抱、拓印、扮演的朋友道別,並約定多久後再見,走動時,如有任何啟示、靈感、想法、或想到哪一首詩、哪一首音樂……都請寫在卡片背面(如柯內爾之行走啟示)

18.分享,1對1→小組→團體,也可直接小組→團體或團體自由分享。

19.在道別前,讓我們一起整理今天的旅程。我們共進行了哪些活動?複述每一個成員的回應。接著發整理與回饋單(也可現埸一題一題問,由成員直接自由發言分享)題目如:

--最喜歡今天的哪個活動?為什麼?
--最喜歡這裡的ˍˍˍˍ為什麼?
--我從訪問的對象學到:ˍˍˍˍ
--回去後,最想與何人分享今天的活動,想對他說什麼?
--最想帶何人來見我訪問的對象?
有機會再來時,我想看看這裡的ˍˍˍˍ感受這裡的ˍˍˍˍ
--我從今天的旅程學到ˍˍˍˍ
--用一句話形容今天的感受。

分享:

逐題由成員自由發言。某些題目可以讓每個成員都唸出他的答案。

20.引導者以成員最後的回饋、分享,做摘要、總結。
說明:
1. 此形式的團體互動是由「個人」在團體「回應過去對此地的印象、經驗」,到團體中「1對1」互訪「對『森林』(或社區、公園、校園)的經驗、了解、想法」,再以「小組」互動方式進入「1對1」,以至「個人」對自然的「探索」、「學習」、「模擬」、「體驗」、「訪問」,最後「創造」一個理想的森林……
2. 成員的移動是由埸地邊緣→埸地內→散開再回集合點分享、重覆多次。
3. 由「經驗的喚醒到整理」,以至「實地的發現,深入體驗」再「創造、改造更好的環境」。
4. 適用於:

--社區、校園、森林之總體營造前
--國文語、戲劇、美術、進行(較豐富內容、內涵的)作文、詩、表演、創作前(如:心目中的校園或社區或公園或森林,森林裏的小精靈、大樹逃走了、螞蟻看世界、蟲蟲的世界、校園裡的祕密世界、當獅子說要開會時……,當蛇與蛙同時爬上一棵樹,如果校園裡少了一棵樹或一隻鳥或一隻蟲……如果讓我蓋一座大安森林公園……)
--自然學科生態與保育課前。
--社區、公園、自然步道、森林中想對自然有點貢獻的居民、遊客。
--新生、新成員對該地的第三類接觸。
(待 續)
自問自答:
在繼續介紹「觀賞活動」、「自然生態演講」、讀書會及圖畫教育的實施過程前,請「分析」、「整理」A、B、C三類
1. 你認為一般休閒的遊客會比較喜歡哪一類型的過程?為什麼?
2. 你認為報名參加此類活動的人會較喜歡哪一類型的過程?為什麼?
3. 你喜歡或想嚐試哪一類型的過程?為什麼?
4. A、B、C三類型中,引導者常做的事及常用的引導語是什麼?
5. A、B、C三類型中,知識的部份各透過哪幾種方式呈現?
6. A、B、C三類型中,團體成員互動方式的轉換如何與學習過程中的人性面相呼應?
7. A、B、C三類型中,柯內爾的遊戲內容及精神各如何運用及轉化?
8. 你覺得在帶這樣的自然教育過程前,你仍需要哪方面的訓練、經驗或經歷?你將從何處獲得。
9. 你覺得這種自然教育的方式可以如何運用在「觀賞活動」、「自然生態演講」、讀書會及圖畫教育?

02-7.老鷹觀想錄7-引導的遊戲--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二)

老鷹觀想錄7-
引導的遊戲──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二)
(請拿著前文的四階段教育過程表格閱讀本文)
五、我的帶領經驗與實例:
以下將我個人的經驗、實例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共分自然之旅、觀賞特定生物、自然生態演講、讀書會、圖畫教育五大類,希望對完整性的自然教育推廣有所助益,請注意以「引導語」來連接活動及情感。
(一) 以公園(校園、自然步道、森林、社區)為例的三種不同時程、深度的流程,可依需求互相調換內容。
A、40-50分鐘,無知識性的內容。主題:我的樹(石、草、國家公園…)
第一階段:第一印象 組別:團(個)
1. 先說明我們將以活動的方式來重新發現身邊的自然、萬物,「邀請」大家以輕鬆、快樂的心情來經歷這個旅程。(1')
2. 請看看四週,你看到什麼?(複述成員的回答)(1')
3. 你覺得哪一個東西在向你打招呼?(或者什麼吸引你?)(1-2')
複述成員的回答後,接著指定幾個人問為什麼?(1-2')

第二階段:接觸與發現 團(個)-->1對1
4. 請各自靠近吸引你的那個東西,看看它身上有什麼?(1-2')
5. 請回來,有誰願意說說你看到什麼?謝謝(1-2')
(視組員反應程度,現場決定了3一數人說。)
6. 接著,請兩腿打開,彎腰從胯下再看看四週,哪一個東西吸引你?
重複4、5之過程,如果是同一個東西,可再看一次,看是否有新的發現(3-4')
7. 現在,我們換第3種方式來看看四週(任選1-3個進行,2人一組)。
?摸一摸:類似柯內爾之「我的樹」,但摸的對象不限樹,請帶顉者帶矇眼者摸3種不同的物品,每個約半分鐘,再帶回原處,請其找出,再換人。提醒:以不動的東西為主。(5-8')
?來個特寫:即柯內爾的「照相機」,但指定要特寫,請帶顉者每次要說約幾公分的距離方便矇眼者調焦,方法與?同。(5-8')
?生命的紋路:2人一組,各自以筆紙拓印三個自然物紋路,讓對方找出來,再回團體分享,或帶大家去看。(5-8')

第三階段:深入感受與對話 個人-->1對1-->團體分享
8. 經由剛才不同方式看我們的四週,現在,請選擇你最想好好看看、認識的對象,(可以是樹、草地、石、一個角落……)重複成員的回答,並請他說為什麼。(1-2')
9. 發柯內爾的訪問自然的問卷:也可現場依成員的程度出題(最後一題是請為他命名,或為他寫詩或畫一幅畫),向成員說明有5分鐘來訪問你選擇的對象,請先「抱或撫摸它說明來意,若有打擾請多包涵」(5')
10.先2人一組分享,再大團體徵求願意分享的人。(2-5')

第四階段:學習與啟示 個人-->1對1-->團體分享
11. 帶大家回憶今天進行了哪些活動後,發整理、回饋問卷,亦可現場出題:如
--我最喜歡的活動是:   因為:
--經過今天的活動,我最喜歡這裡的   因為:
--我從訪問的對象學到:  
--回去後,我最想與何人分享今天的活動:  
想告訴他什麼?
--最想帶何人來見我訪問的對象?
--有機會再來時,想看看這裡的……
--用一句話來形容今天的感受或發現(5-7')
12.先1對1分享,再團體分享。(5-8')
13.引導者依成員最後的回饋、分享內容做摘要總結。(1-2')
14.活動後,可讓個別成員與訪問對象合照,相約一年後再見,看有何改變。

說明:1.此型式的團體互動是由個人在團體回應簡單無標準答案的觀察開始,再進入個別探索、發現--><--1對1的互動探索、分享--><--對團體做個人分享。 2.成員的移動是由定點放射出去再回定點分享,重複多次。 3.以不同角度、方式對固定區域的淺層、表層觀察與接觸,再選擇一個有興趣的對象做進一步感受、對話。 4.適用於

--自然學科,要學生選擇一項特定物種的長時間觀察前。
--國語文作文、寫詩……前。(如一棵樹、一粒石頭、一枝草……)
--社區、公園、自然步道、森林中不想知道太多知識的遊客、居民。
--新生、新成員對該地的初步接觸。
5.亦可祇針對一排樹(或一堆石頭、或一片草叢)引導整個過程。

B、90-120分鐘,有點知識性內容,主題:校園尋寶(或森林尋寶、公園尋寶……)
第一階段:暖身(以人的觀察做練習)團→1對1(10-15')
1.說明同A。
2. 大風吹:現在讓我們先動一動,也順便做一下觀察的準備,玩過大風吹的請舉手,沒玩過請舉手,大家記得怎麼玩嗎?我要改變一下規則。如「吹男生」時,男生請站一起,女生請站一起……
大風吹內容以眼睛看得到的為主如:「身上有綠色的」「身上有5種以上顏色的」「有酒窩的」「有美人尖的」「會鬥雞眼的」「耳垂貼臉的」「有褲帶的」「有拉鏈的」「有髮飾的」……
3. 接著,隨便點一個人,問剛剛有誰與這個人一組過?問舉手的人與他什麼一樣?……約讓3-4人說過後,再點2-3人進行同樣的過程,以增加成員彼此的印象。
4. 改變三下:請找一個與你最相像的人(比如:有酒窩又有美人尖又有褲帶的……),請面對面,仔細從頭到腳看清對方,請向後轉,改變自已衣物三個小地方,(如鞋子換邊穿、扣子少扣一粒或褲帶反過來或拔掉一根睫毛、一顆牙齒……),請轉過來互相找對方改變的地方。

第二階段:輔活動(將觀察對象轉象轉至自然),1對1。(15-20')
5.同A之7

第三階段:主活動(個人對自然的探索、感受),個人或2人一組但各自獨立作答(50-70')
6.發尋寶圖:經過方才的觀察準備後,現在,我們即將出發來一趟尋寶之旅,請將你找到的或認為的答案填入空格內,沒有標準答案,也不用交回來,請盡情作答,如果時間不夠,不一定要全部找到,請先掃視一下題目,哪一題你很想馬上去看看?複述成員的回應。哪一題你不清楚題意?簡單說明,請於50分鐘後回到此地,謝謝。
--圖的格式:a.? →?→?→?
--圖的內容:依深淺層次分四類,可依層次依序設計,也可視不同區不同環境內容設計,如:

-----圓形的東西有哪些?……為這棵樹取個名字。
第一類:圖形的東西有哪些?(或三角形、方形……)仰頭看,有何發現?聽一聽有哪些聲音?看一看有哪些顏色?什麼東西吸引你?
花盆裏一共有幾種生物?……等等直觀、眼、耳可看、聽到的。
第二類:需集中注意力或比較或以特殊方式才能察覺的
用望遠鏡倒過來看四週,有何不一樣或感覺?
用望遠鏡倒過來近看樹幹(或花、土地),你到了什麼地方?有何感覺?
在10公尺範圍內找三種葉緣有鋸齒的葉子□(打勾表示找到了)
這五棵樹有何共通處?有何相異處?
彎腰從胯下看四週,喜歡哪一個方位?為什麼?這樣看的感覺如何?
趴在草地上看草,有何發現?
用這張紙的大小找一塊能涵蓋最多種植物的草地,共幾種?
你如何碰含羞草而不讓牠害羞?
找化石,可能是什麼生物?
找一找這棵樹2公尺內,有何生物 □兩隻角的□會織網的□小時候用爬,長大用飛的
找一找5公尺內,有幾種葉子被蟲啃過?可能是什麼蟲啃的?
找一找5公尺內,有幾種葉子本身有3種以上的顏色?
找一找5公尺內,有幾種葉子裏面有蟲住的?
找一找5公尺內,有幾種葉子像心形(菱形……)?誰喜歡在陰濕的地方生活?誰喜歡住在別人家裏?
找一找5公尺內,寶寶是長在葉子背面的?
仔細看第○棵○○,牠與其它幾棵有何不同?

第三類:需接觸、加點想像與創造力。
脫鞋從?走至?,有何感覺?再穿上鞋的感覺?喜歡哪一種?
順著、逆著摸芒草的葉緣,有何不同?再用望遠鏡倒過來近看,有何發現?
這幾棵樹怎麼了?牠們在做什麼?
遠望這條小徑或角落,為牠們取個名字:榕樹的根像什麼?
椰子樹幹下層裸露東西讓你想到什麼?
摸一摸這棵南洋杉,感覺……,牠的葉子像什麼?
在這棵大樹的樹幹上找□眼睛□臉□鼻子……你還找到了什麼?……為這棵樹取個名字ˍˍˍˍ
猜一猜,葉子上的圖案是誰創作的?摸3種葉子,有何不同?
誰是「草上飛」?誰是「竹蜻蜓」?
在5公尺範圍內找一個美麗ˍˍˍˍ、寶貝的袋子ˍˍˍˍ、歲月的痕跡ˍˍˍˍ、沒有翅膀,可是會飛ˍˍˍˍ、有翅膀,可是不會飛ˍˍˍˍ、一直在變的ˍˍˍˍ、與自己最有關係的ˍˍˍˍ、不是動物可是會爬ˍˍˍˍ、是動物可是很少動ˍˍˍˍ、會脫皮的ˍˍˍˍ、下雨天會出來散步的ˍˍˍˍ、一個沒有用的東西ˍˍˍˍ、外星人ˍˍˍˍ、最脆弱的東西ˍˍˍˍ、此地貢獻最大的ˍˍˍˍ、此地最多的ˍˍˍˍ,拓印3個最藝術的紋路ˍˍˍˍ、……………
抱3棵樹,最喜歡哪一棵的感覺,為什麼?
如果每一粒石頭都有一張臉,你看到幾種臉?
躺在大石頭上看雲在做什麼?雲與天空有何關係?
如果這一叢草正在跳舞,舞名是ˍˍˍˍ,背景音樂是ˍˍˍˍ


第四類:深入感受與對話並得到學習與啟示
躺在這棵榕樹下閉眼1分鐘,再睜眼仰望牠2分鐘,你覺得牠ˍˍˍˍ牠向你說了什麼?ˍˍˍˍ你有什麼話要對牠說ˍˍˍˍ。
這幾棵樹有何關係:牠們之間在談些什麼?
從這片牆上的植物學到什麼?想像自己是一隻蟲正爬向樹的頂端;有何發現ˍˍˍˍ摸摸、抱抱唯一一棵與眾不同的大樹,牠在想什麼?牠的感覺可能是ˍˍˍˍ你想為牠做什麼?ˍˍˍˍ
找一片你最喜歡的落葉(或石頭、或一個角落、或一片雲……),為牠命名、做首詩。你準備將牠收藏在何處?
2人一起合作模仿這棵樹從種子發芽到現在這個樣子,再以牠現在的姿勢站1分鐘,有何感受或發現?
訪問最吸引你的樹(或石、或雕塑或獨立的草叢、或一
隻蟲、一片雲、一片落葉……)
-你從哪裏來的?在這裏多久了?你們互相都談些什麼?
最引以為傲的特色,誰曾到你身上旅行?你想去哪裏?在這裏的生活感覺如何?誰常來看你?這一輩子經歷最深刻的事是?
這輩子中體驗到的最大智慧是?你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嗎?為訪問對象取名或作詩、畫畫。

第四階段:分享與啟示 團體分享(15-20')
7.現在,我們來分享大家尋寶的結果,沒有標準答案,你想分享就直接說出答案,不想,也不用勉強。哪一題是你最想要立即分享的……請說……複述成員的答案……關於這一題,其他人的答案是……(如果不是從特定題目開始分享,也可從第一題開始)快速複述成員的答案,不用加任何評語或解釋,若見到較少開口的成員,可以眼神、手勢請其發言,但不要強迫,每一題分享時間不要超過1分鐘(但第四類的題目分享可視成員感受程度加長分享時間)。

8.
--除了以上這些,你覺得你還找到了什麼? 再問為什麼?
--經過這些過程後,如果再給你10分鐘,你會想再去哪一個方坐坐?複述後再問為什麼?
--經過這些過程後,你對此地有何新發現或新的觀感。快速複述成員的回應。
--你覺得你想從今天的過程(或這裡)帶回去什麼?回去後想做什麼?快速複述成員的回應,也可請成員多一些說明。
--請為今天的旅程取個名字,或為這個地方命名。(寫在尋寶圖上預留之空間。)

9.引導者依成員最後的分享、啟示做摘要、總結。

說明:
1. 此型式的團體互動是由大家皆熟悉的「大風吹」團體遊戲以全體成員的外觀觀察做練習,再進入「改變三下」「摸一摸」「特寫」「紋路」等2人互動,對人、自然的觀察、摸索、發現。接著,以個人對自然的發現、深入感受、對話、啟示為主活動,最後以團體分享做結束。
2. 成員的移動是由在一小區域的練習、準備,至對全區域的全面性探索再回原點分享。
3. 以多角度、多面性、各種層次的方法對整個地區的重新接觸、發現與對話並得到啟示。
4. 適用於:
--自然學科進行生態系或校園動、植物介紹前。
--國語文、戲劇、美勞進行較有生命內涵、感受、想像的作文、詩、表演、創作前(如當我遇見一棵樹、石、蟲……,當樹遇見雲,當風遇見蟲……當蟲蟲遇見一片葉子,當一片落葉遇見一位藝術家,……)
--社區、公園、自然步道、森林中想多一點有趣、很易理解的知識及對當地要多一點感情的居民、遊客。
--新生、新成員對該地的第二類接觸。
5. 若成員為已參加過A類40-60分鐘的同一批學生、居民、團體,則可在簡單回憶上次經驗及「大風吹」「改變三下」的第一階段暖身後直接進行第三階段的主活動。
6.亦可將尋寶圖分成四次進行,第一次做第一類……第四次做第四類,漸進發現、感受,每次仍需做分享與啟示。在活動前先回憶上次的經驗。
(待 續)
自問自答:
在繼續介紹更完整、更多知識性內容的C類自然教育過程前,仍是請你整理一下:
1. 這些範例中,最吸引你、你最有興趣、好奇的是什麼?
2. 哪些部份是你曾想過、看過、做過的?哪些部份是你不以為然或無法理解的?
3. 哪些部份是你覺得對你現在、未來的自然教育(或一般教育)有衝擊、助益的?
4. 哪句話、哪個想法、或哪個過程是你想放在心上、教育上、生活上的?
5. 你要找誰一起試試或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自然教育過程?願否與大家分享結果?
6. 請用一句話、一首曲名或一個電影片名,形容自己看這些實例的感受、想法。

02-6.老鷹觀想錄6-愛與學習的引導--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一)

老鷹觀想錄6--愛與學習的引導──
自然教育的省思與建議(一)
  不論21世紀-生態世紀的起始點是2001年或2000年的千禧年,台灣島內近年來已由不同領域的環保、保育、生態團體密集、連續的舉辦生態營、體驗自然營、解說員訓練營、生態教育種子教師訓練營、生態之旅、自然步道之旅、賞鳥、賞蟲、賞蛙、賞樹、賞石、賞鯨豚……幾乎已匯聚成一股新的休閒文化及社會教育趨勢,對正邁向生態世紀的台灣居民而言,確實是一個很重要、正面的示範與引導。
  然而,在這股風潮之中,有幾個問題卻是我想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思考的:
1. 為什麼同樣是推廣自然教育,賞鳥活動所引來的鳥人會以「拼鳥種」、「追迷鳥」、「不當賞、拍巢」等違反自然教育目的的方式在賞鳥??賞蛙、賞蟲、賞蝶……是否也有類似現象呢?
2. 休閒假日的自然、生態之旅與學校的自然生態教育有何區別?「解說」與「體驗」的比例各要如何調配?或者二者可以完全融合?
3. 解說員或領隊如何「內化」由不同領域專家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再將「解說」轉化成以「引導」、「體驗」方式來激發、培養民眾從大自然獲得學習、感動、靈感與啟示的能力?
4. 一個解說員、領隊或體驗自然活動的帶領者,除了累積、吸收各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解說、帶領技巧外,他還需要具備哪些要件、信念及特質?這些要件、信念及特質要如何培養?


一、 什麼是「教育」:
  在思考上述問題以及提出答案前,先回到問題的核心-什麼是教育?
  依照一般坊間的國語辭典,「教」者,動詞為訓誨、指導、差使、傳授。「育」者,動詞為生產、養成、栽培。「教育」即成了「培植人才,助人類發達,以適於世界進化的一種事業。」
  然而,「教育」的原文Education一字源於希臘,意為「引導」!所以真正的「教育」過程應該是「引導」而非「指導」、「傳授」,更非「解說」。
  Liberty Hyde Bailey說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而這樣的境界在「自然教育」即是如Joseph Cornell所言:「如果我們想培養敬重生命的態度,必先對生命有所體認,才可能對所有生命有民胞物與、感同身受的情懷。當我們體會到自己與周圍的生物原是休戚與共的,我們才會自動自發、自然而然改變自己的行為,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並且更關切所有生命的需要和福祉。」所以:「如果我們期待世人能對地球有愛、有關注,就不能沒有直接體驗自然的經驗。否則,人只能對自然有疏離、空泛的認識,永遠不會由衷感動。」(摘自約瑟夫。柯內爾所著《共享自然的喜悅》)
  依此觀點,我們大部份的自然「解說」教育就變成:只能讓民眾對自然有疏離、空泛的知識,永遠不會由衷感動,更不會尊重、愛護其他生命,也就難怪會出現「拼鳥種」、「追迷鳥」、「不當賞、拍巢」,甚至將小動物抓在手中傳閱(對直接體驗的誤解?)的怪象了。
  也就是說,無論假日休閒的自然生態之旅或者學校的自然教育皆太強調「知識的解說」,忽略對環境、生物的「情意感受」。即使是柯內爾的體驗自然活動已在台灣推動二、三年,大部份的自然教育者也祇是在「解說」中穿插一些體驗自然的「遊戲」而已,並未將「體驗」、「情意感受」的精神、內涵「內化」到自然教育的整個過程及內容中。


二、 自然教育者的要件、信念及自我要求
  所以,要讓大家真的對自然、對地球、對萬物有愛、有情進而關懷、保護、尊重所有的生命必需從我們這群自然教育者或解說員或專家或領隊開始重新教育自己。
(一) 首先,我建議廢掉「解說員」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會讓自己及民眾下意識認為「我就是要講很多知識、學問給你們聽才稱職」「你應該解釋、說明很多知識、原因給我們聽,因為你是解說員」。
既然「教育」意即「引導」,不如將自然教育的帶領者稱為「引導者」或「嚮導」、「導覽員」-guider而非「解說員」-speaker。引導者的角色猶如牧童:將牛、羊帶至有水、有草的地方(一個情境中),讓牠們自己決定要吃、喝或休息或奔走。(每個人從中獲得自己的學習、感動、靈感與啟示)。

(二) 而要做一個自然教育的引導者,我認為,需要以下幾個要件:
1. 自己對自然有愛和關懷且有實際的行動(如:曾長期關心或記錄一個環境、一個物種數月或數年以上,曾為一個棲地或物種的保育或相關的保護法而奔走、在生活上環保或簡樸……,由授証團體訂定經驗類型)。
2. 自己對自然、環境、生物有「感覺」、「感動」及「啟示」,如從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環境特色對應到人生旅程的不同階段內涵,或從「老鷹為清道夫」學到生態界的基本原理「死亡養活生命」,進而落實到生活中的「物盡其用」「珍惜每一個生命、每一個食物」或者從一棵樹學到「包容」,因為牠接納許多生命在牠身上活動、居住、停棲、大小便、綁東西……,然後用自己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3.自己要有獨處在森林、河谷、海岸……數小時以上不採集、不認生物名字、不用望遠鏡、不用記錄本……祇是靜靜的坐著、躺著、聆聽大自然、接受大自然教誨的經驗。(多少時數由各授証團體訂定)
4. 至少讀過一本有關自然的文學、報導、論述,並能清楚論述自己對自然、保育、生物權、生死的看法。
5. 最後,才是我們現在最常實施的-充實專業知識-除了自然生態、生物個論外,尚包括對人性的概念,教育學習的歷程,活動規劃、設計、執行的架構及能力……。
想一想,我們目前的自然教育解說員或種子教師訓練營太偏重在哪一項訓練?缺乏哪些經驗、歷程?-「我們怎麼訓練他們,他們就怎麼帶民眾認識、體驗這個地球。」「我們怎麼被教的,我們就怎麼教下一代。」

(三) 除了以上可實際要求、經驗的要件外,我認為引導者在內心仍需要自我建立這些信念:
1. 相信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欣賞自然的潛能。
2. 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培養從大自然獲取靈感或啟示的能力。
3. 自然教育的最佳導師並非引導者或教師而是大自然本身,她有時是科學家,有時是哲學家、藝術家、玄祕家,有時更是心理治療師。


(四) 然後,引導者要不斷提醒自己:
1. 知識並不一定要從自己的口中說出,民眾也許有他們的理解方式及經驗。
2. 盡量將知識設計在帶領的活動過程中,讓民眾無形、意外的自行發現那些知識。
3. 問自己:今天要帶給民眾什麼樣的知識,還是要帶給民眾什麼樣的體驗、經驗讓他們從中有所感覺、感動並得到啟示再付諸行動?
4. 當民眾稱讚:「你的講解好棒」「你懂的好多」「你好厲害」「你活動帶的很棒」時,是否意味著,今天的主角是引導者自己,而非大自然本身?!
5. 或許,民眾在活動後說:「換個角度看世界,心情不一樣!」「我不曉得自己可以看一朵花看這麼久」「謝謝你讓我有一個特殊難忘的體驗、經驗」「謝謝你讓我交到一個自然的朋友。」「哇!倒過來看世界,變得更美麗了!」「抱樹的感覺真棒!」「其實牠們好像不喜歡我們這樣一直盯著牠們看」「將心比心的與牠們對話的感覺很好」會比較接近自然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 教育與學習的過程:
  接著,我試著整理不同的教育學習理論、架構來檢視目前自然教育(其實也是所有教育)在結構、流程以及人性的不足面。

分類-1.(第一階段)--2.(第二階段)--3.(第三階段) ---4.(第四階段)---5.(理論來源)
主 題 --1.第一印象 --2.接觸與發現--3.深入感受與對話--4.愛與學習--
---------5.每個人戀愛經驗與對事物的學習經驗
內 涵 --1.直觀--2.直覺--3.詮釋及生命的驗証--4.生命的共通性(學習與啟示)--
---------5.陳怡安之意識會談法
方 法 --1.喚醒熱忱--2.集中注意力--3.直接體驗--4.分享啟示--5.柯內爾之順流學習法
性 質---1.暖身--2.輔活動--3.主活動 --4.整理與回饋 --5.團體活動架構
活動名稱(一)
---------1.一見鍾情--2.非常話題--3.老實說--4.非常速配--5.以早期「非常男女」為例
活動名稱(二)
---------1.第一印象:對此地的經驗,什麼吸引你?第一眼的感覺?
---------2.發現之旅:以活動引導發現、認識、欣賞更多生物
---------3.訪問自然:
------------訪問你特別有興趣好奇的一隻鳥、一棵樹、一粒石、一條河
---------4.學習與啟示:
------------(如從訪問對象學到什麼?)
---------5.以賞鳥(樹、蟲)為例
活動名稱(三)
自行設計------以自然步道之旅為例(校園、公園、森林、海岸、河流皆可)
活動名稱(四)
自行設計------以自然生態演講為例

  從這個架構,你是否已看出什麼奧妙之處?其實,不論哪個理論、架構,其精神都是情感、經驗的延續與累積,最後的目標都是「愛與學習」,而這樣的四階段過程其實是很符合人性的從巨觀、整體、全部的第一印象或直觀,再藉由讓人集中注意力的活動、話題對許多單一個體、現象做淺層的接觸與發現,此時已有一部份察覺、感覺的情感因素開始移向特定目標,接著透過自我詮釋或與特定對象、現象做深入的感受對話及彼此生命的驗証,最後產生愛、學習、啟示(生命共通性)並與大家分享。
  依這樣的架構、精神檢視,我們大部份的教育過程,是否祇進行了第二階段(而且是以解說為主)?頂多加點分享(在沒有第三階段深入感受與對話下,分享的深度與意義是否會較淺而流於形式與應付?),難怪大家會拼命累積、發現、追逐物種而無視對方的感受。

  茲以「非常男女」為例,如果我們可以將此節目的流程、方式及精神消化、運用在一般教育及自然教育上,我相信會更符合「教育」的原義。
1. 非常男女」中,專家(知識)祇在第二階段提供「經驗分享」及「諮詢」,主持人(引導者)僅以題目(活動、遊戲)讓男、女主角(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進一步發現、了解。在第三、四階段已無專家(知識)存在的必要,主持人(引導者)的角色也祇是串場而已,此時己全是男、女主角(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的互動、對談。

2. 整個過程中,共經歷3次整理:
 --第一階段的一見鍾情(第一印象)後,主持人(引導者)問當事人為何對對方有興趣,為何被對方吸引(人對人,人對自然,人對事物的直觀、巨觀、表象、淺層的看法與感覺)。
 --在第二階段發現、了解後的二見鍾情進入第三階段的深入感受與對話前,仍由主持人(引導者)問當事人為何選他(她)?為何換對象?(進一步整理、澄清自己的感覺與判斷
 --第四階段非常速配後的「愛的宣言」及「感言」,則是對整個過程的分享與回饋,也是當事人經由整個過程後對自己(對人、對自然、對事物)的最後整理及發現,並可以付諸「愛的行動」或「行為的改變」。
整理的目的在於澄清、確認並累積、延續(對人、事物、自然)之前的經驗及情感

四、最後,在我提出個人的帶領經驗、實例前你先整理一下。
自問自答:
1.這篇文章中,最吸引你、讓你最好奇、或最有興趣的是什麼?
2.這篇文章中的哪一部份是你曾想過、看過或做過的?哪一部份是你不以為然的?
3. 在你生命中,曾否被帶領過類似四階段完整的教育學習過程?那是什麼場合?誰帶領的?那次的經驗帶給你何種意義與學習?願意與大家分享嗎?如果你沒有類似的經驗,你會想經驗那樣的過程嗎?這樣的過程對你有何意義?你想從何處得到這個經驗?
4. 經由以上的整理,哪一句話或哪個觀念、過程,你想把它放在自己心裡、教育、生活中?或是你想找誰合作試試這四個階段的教育過程?(願否將試驗的過程、結果與大家分享?)
5. 請用一句話形容整理後的感受或

02-5.老鷹觀想錄5--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老鷹觀想錄5---
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邁向生態世紀的省思
  21世紀被不同領域的人定位為不同的世紀,是資訊世紀,科技世紀,太空世紀,在自然保育界,我們將之定位為生態世紀。不論我們是否願意,我們終將邁入這個人與自然融合的新世紀。
  土地倫理將一再被提及,有關自然、生態、保育、物種的知識,觀賞活動也會成為新的風尚,除了與萬物共享整個地球,體會人祇是土地中的一份子而已外,我們也會重新思考:
  除了吃、釣、獵、研究、實驗、觀賞外,我們還可以如何對待土地國中的其它份子?我們是否忽略了很重要的部份?在該保持距離的時候不保持距離,在可以與牠們親密的時候不敢或無能力親密?

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
第一類接觸:「Say Hello!」
基隆鳥會收養一隻斷翅老鷹,偶爾。我會帶牠至港邊看風景,看同伴,如同照顧一個殘廢的病人般;路人看到牠的反應有:「一隻賣多少錢?」「小心,會啄人的眼睛。」「牠怎麼這麼乖?」「可不可以摸?」「好可憐,不能飛了!」「能不能跟牠合照?」「牠是老鷹嗎?怎麼這麼小?」。一個台中來的遊客問我:「牠吃什麼?」,沒多久,他買了一袋豬肉牠,然後坐在一旁靜靜的看牠吃。一個外國人了解牠的狀況後,低身以臉貼近牠的臉說:「Hi, How are you!」
在人類的社會裡,一個禮物、一個問候代表著「我願意成為你的朋友」「你願意與我做朋友嗎?」「我關心你」。

第二類接觸:「Touch!」
Touch可以翻譯成觸摸、接觸、接近以及感動
1. 賞鯨人在海洋上實際觸摸虎鯨時,有人興奮的歡呼,有人感動的號啕大哭。


2. 86年2月2日,我到高雄柴山尋找老鷹,沒看到老鷹去受到一群小獼猴的熱情歡迎:我坐在椅子上休息,一群小猴子跳上來翻我的背包,我說:「對不起,我沒有帶吃的給你們。」牠們就不再翻我的東西,倒是其中一隻突然跳到我肩上坐著,搔弄我短短與牠們同長度的頭髮,我靜靜的享受這種如親人般的招待,接著,第二隻也跳上來,二隻同時搔我的頭及耳朵,此時,我也慢慢伸出我的手去摸牠們的耳垂與頭髮,回應牠們的招待。


3. 潛水人會在水中餵食魚類,久而久之,魚群會主動靠近人類。曾有潛水人救活了一條鰻魚,之後,牠與潛水人成為好朋友,經常在海底相會。

4. 在台北的某些公園,一些老人將食物放在手中,麻雀會停下來進食。也有的人會將食物拋向空中,白頭翁直接在空中抓取。在國外,遊客可以拋食讓野生老鷹抓食。

5. 在日本,餵食野生生物是很普通的事,何華仁提到他在那兒看到的一幕:同一個地方,有三個人輪流來給食,來吃的生物有三種,黑鳶吃第一個人提供的食物,烏鴉吃第二個人的食物,黑嘴鷗吃第三個人的食物,牠們不會認錯人,也不會搶不是牠的食物。

6.基隆鳥會那隻斷翅老鷹落難人間一年後,我請台北縣飛行傘協會的教練載我以籠子裝牠從翡翠灣的飛行傘起飛場起飛,牠安靜的站在籠子裡低頭看著下面的房子、車子、海水、沙灘,牠已一年沒有從空中看這個世界,雖然牠不會說感覺,可是,我可以從牠的姿勢、神情感受到牠重返藍天的興奮與喜悅。

7. 一位德育護專的學生對我說:「老師,我聽到樹在對我說話耶!」

第三類接觸:「We are family.」
人類對待自然、萬物的方式、態度其實也是一部演化史:
1. 因為無知而保持敬畏、恐懼,但為了生存會伺機捕食其他生物。
2. 因為科技的發達,更隨心所欲的利用、征服大自然,敬畏之心日漸微弱。
3. 回過頭來欣賞自然,但仍停留於我看你們,炫耀式、好奇性或累積知識與物種。
4. 當發現並承認萬物(包括植物)皆有經驗與感覺世界時,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從單向轉為雙向,才能將對人的道德延伸到對生物與自然。
即將邁向生態世紀的最後歲月,我們必須重新(從心)改造自己,我們必需重新(從心)看待各種生命,必需更有智慧,更為超然,不該以人的角度來衡量萬物,牠們雖不是我們的同類,但也不是我們的次級生物、附屬品,更不是我們休閒、隨意研究或實驗的對象;在遙遠的過去歲月裡,這些生命與人類一起慢慢演進、一起共存共榮於這個兼具光輝與勞苦的地球,未來也是。
牠們與我們都是地球子民,我衷心期盼在21世紀結束的那天,我們能看待牠們如同一家人:
1. 地球上沒有籠子、柵欄式的動物園。人類雖也將自己關在有鐵門、鐵窗的屋子裡,但至少有一把Key可以自由進出。
2. 沒有花盆。因為那等同於動物園的籠子,植物需要將根蔓延至大地與其他夥伴親密。
3. 所有非自願被買賣、交換的生物都被送回到牠們原來居住的國度。
4. 沒有充分的、完整而且對研究對象有具體、明顯助益的計畫,不能進行捕捉、繫放、實驗…等會騷擾、碰觸生物的動作。
5. 不能為了人類的生存、利益而拿其他生物當實驗品。
6. 經濟生物的種類被限制在某個數字下,不能再增加,並且限制年產量。
7. 人類會像看待謀殺人類般的看待謀殺動物。
唯有將牠們視為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真正的感同身受,才會有真正的尊重、關懷與親密。讓我們一起努力。

02-4.老鷹觀想錄4-看見生命

老鷹觀想錄4--看見生命
1.生命無價
都是生命,空難、車禍、一人賠償數百萬元,馬路上被車壓死、撞傷的小動物卻一文不值。


2.萬物皆有情
空難、車禍的家屬因失去親人而悲痛、哭泣;一隻貓蹲站在被車撞死的同伴旁,低頭默默注視著死去的同伴不願離去;一位荒野的夥伴對著一棵被颱風吹倒的樹說:「不要悲傷,要堅強的活下去。」


3.存在與自在
森林裏的一棵樹倒了,雖然沒有人看見牠倒下,可是牠確實是倒了。
無論我們是否真的看見一隻鳥、一群鳥或一個鳥巢,都不會改變牠們存在的真實性。
當我們看見牠們的當下,我們同時被誰看見了?是牠們?還是自己?


4.踩著生命,欣賞生命
當我們拿著望遠鏡觀賞遠處較吸引人的生物時,腳下同時踩著數種被我們故意忽視的生命—草地及其內的各種小生命…


5.生命無法平等
當我們賞鯨豚時,同時吃著從海上補回的魚蝦?!同樣是遷移性的生物,候鳥祇能觀賞,烏魚、魚群卻可以捕來吃?!現在很少要保育的,以前也曾經很多被捕食!現在很多可以捕食的,未來是否也會很少而要保育?我們根據什麼來決定何者該被觀賞…何者該被吃?為什麼同樣是生命,人類對待牠們的方式、態度卻全然不同?傷鳥要救,馬路上經常被撞死、壓傷的蜥蜴、青蛙、蚯蚓、蝗蟲誰來救傷?同樣是大群生物,黑面琵鷺、灰面鵟鷹、水鳥的壯觀場面會引來眾人的觀賞,但是,當千萬隻的千足蟲、蟑螂同時出現時,我們卻待之以「火」及「殺蟲劑」。可以用魚鉤釣魚,不能用獵槍射鳥?不能用網捕鳥,可以用網抓魚、捕蟲?甚至隨手摘花、砍樹?


6.操縱生命的「癮」
當一切變成習以為常,不需要理由時,失們可以為研究而研究、為繫放而繫放、為人工繁殖而人工繁殖……我們也會習慣手上有鳥、習慣在鳥身上掛東西、習慣要親眼看到巢、習慣要親眼看到所有的一切……
一切的成就最後不是為了牠們,而是為了人類自己的好奇、滿足、慾望……


7.生命不可以分析
我們認識身旁的親朋好友是透過長期的「溝通」與「互動」,我們認識身旁的其他生命卻大都是透過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8.都是鄰居、朋友
是在假日開車、包車至遠方「欣賞」大群稀有的生物?還是每天在自己的住家附近跟蟲、鳥、樹、草「打招呼」?是研究生物滿足自己的好奇與成就感?還是與牠們建立對等互動的朋友關係?


9.最重要的事
在思考、決定一項觀察、研究、保育行動時,最先要考慮的不是牠們有什麼研究價值,不是我們最想要做什麼,不是我們擅長什麼技能、本事,不是透過這個行動可以達到什麼宣傳效果,不是會因此而得到什麼學位,而是對牠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也就是牠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10.尊重與倫理
當知道有人在關心、長期記錄某種生物而我去看牠們並不會對該生物有助益時,我選擇不去看牠們,除非對方請我協助記錄,一來避免造成無法預期的干擾,二來減少來回車程的廢氣與能源的消耗。
同樣的意涵,當撿到蝙蝠,就交給研究蝙蝠的人,看見受傷的鯨豚就通知鯨豚研究中心,撿到傷鳥就送野鳥救傷中心,不小心發現某種稀有生物的重要棲地(巢或夜棲地)時,就僅通知該生物的研究人員;如果你的發現是第一個,那就是老天爺要請你照顧牠們了,更應該好好珍惜、保護牠們,勿輕意讓牠們受到干擾、傷害。


11.What do you care about?
Care翻譯成關心、在乎、照顧。
一旦我們的行動牽涉到另一種生物或另一組研究人員,失們必須問問自己在這個事情上關心的是什麼?在乎的是什麼?想要照顧的是什麼?如果答案是自己的部份比較多,那麼,趕快停止行動吧!


12. 看見生命
許多人正在累積鳥種數,甚至遠赴國外拼台灣沒有的鳥種,我不知道我到底看過幾種鳥,100?200?這數字對我,對鳥有什麼意義呢?
有人花錢請原住民捕蜂窩,再高價賣給商人。
有人花錢請人找巢給他拍或做研究。
有人找巢來當禮物結交朋友。
退休的老鳥人說:「我今天祇要看一種鳥!」
另一位退休的阿伯說:「我祇要認識一種鳥!」
在欣賞、拍攝、研究的當下,我們看見的是資源?貨品?數據?美麗的身影?還是牠們的生命?

02-3.老鷹觀想錄3-你真的看見牠們了嗎?

老鷹觀想錄3----你真的看見牠們了嗎?
  中華飛羽1999年3月號中,澎湖鳥會提及鳳頭燕鷗在夏天增加,卻不知牠們是在哪個島嶼繁殖。
  在基隆也有相同的現象:七、八月間,基隆港及北濱海岸皆可見成群的鳳頭燕鷗飛翔覓食,但是,並沒有人知道牠們晚上睡在哪裏?在哪個地方繁殖?在進行北方三島生態調查時,也沒有發現牠們在該三個海島繁殖。
  類似待求證的還有:台灣野鳥圖鑑中所述白腹鰹鳥及大水薙鳥皆為稀有留鳥,雖然在北部海岸及北方三島常有牠們出現的記錄。但依然沒有人確認牠們在哪裏繁殖。圖鑑中另提及白腹鰹鳥集體築巢在島嶼之峭壁上,而大水薙鳥集體築巢於島嶼上,二者似乎有差別,但差別在哪裏?北方三島有可能是牠們的繁殖棲地嗎?或者,在更遠的無名小島上?


  在遇見黑鳶以來的這七、八年間,我也在基隆地區看到幾種鳥類的一些待解的現象,雖曾陸續寫在中華飛羽上,但是之後並沒有人再做進一步的追查,如「天外天垃圾場牛背鷺」、「新山水庫的鸕鶿」、「尋找灰面鵟鷹的出海點」、「基隆外海的白色圓舞曲」所述的:
1. 天外天垃圾場的牛背鷺在晚上分成二群夜棲於不同地區,一群為非繁殖個體夜棲於瑞芳的傑魚坑近基隆河道及鐵道旁,一群較少數在七、八堵與小白鷺、夜鷺集體營巢,後者會在垃圾場與營巢處間來回奔波,前者衹在黃昏時刻分批飛至夜棲地,有趣的是,在進入夜棲林前,牠們會先至河邊喝水。
  後者的營巢處在過去七年間至少有三處,一處在七堵山區的相思林,另二處在基隆河道的竹林。
  天外天垃圾場的牛背鷺在七、八月間約有800-1000隻,牠們的年齡層分佈為何?如何達成默契──非繁殖及繁殖個體分開夜棲?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夜棲地或營巢地剛好在鐵道及河道間,是一種保護措施嗎?
  3月中旬,鷺鷥集體營巢處聚集各路鳥群,夜鷺已率先築巢,接下來會輪到誰呢?牠們之間是否也有默契,生蛋的先後順序早已排好了?

2. 新山水庫的鸕鶿也在黃昏時刻飛離,越過繁華的城市到達基隆嶼或深澳的峭壁上。在冬天,東北季風盛行,風雨不斷,牠們為何不在水庫內夜棲,卻要千里迢迢的到更不安全的岸邊夜棲?
  曾與陳儒東在水庫內觀察牠們一天的行為,發現牠們幾乎整天站在水邊的竹子上,祇有在快飛離前才會集體停到水面上,牠們何時覓食?是在白天的水庫?或者在晚上的岸邊?
  這二年來,新山水庫進行壩頂加高工程,牠們移向水庫另一側渡冬,依然於黃皆離開,是往基隆嶼?深澳?或者還有其它的棲地?
  當頸子換白色羽毛時,也就是快北返的日子了,牠們何時飛向北方?最後一隻何時飛離?當冬天又來臨時,第一隻何時到來?
  在工程進行時,牠們是否考慮過要換棲地?最後為何又選擇留在同一水庫內?

3. 尋找灰面鵟鷹的出海點:看百隻、千隻的猛禽從頭頂列隊通過與看著牠們從海岸航向無際的海洋,哪一種較能感動人?
到彰化八卦山或墾丁看成千上萬灰面鵟鷹遷移或者在基隆北海岸找到屬於基隆鳥會的賞鷹點,哪一種較令人興奮?更有意義?
由於春雨及鋒面的影響,在北部實際可以觀賞到鳥類空中遷移的好日子其實並不多,雖曾在九份-牡丹間的102號公路進行3-4月60天次的調查,但實際可觀察的天數祇有30天,數到的灰面鵟鷹也祇有七百多隻。在基隆及鄰近的台北縣山區、海岸也有零星、數十到數百隻的記錄,包括:石門、大坪、萬里、情人湖、新山水庫、友蚋、瑪陵、暖暖、瑞芳、九份、牡丹、貢寮、翡翠水庫、汐平公路、平溪……幾乎整個北部山區、海岸皆可見到遷移的猛禽。
然而,我仍沒有找到牠們北返的出海點,倒是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牠們到達北部海岸線後(基隆萬里瑞芳間)分成二條路線,一往東北轉東南,一往西北。來的方向卻是四面八方,有的從友蚋往萬里再向東、東北,或向西北,有的從貢寮向九份再分成西北或東北、東……
最意外的是在暖暖發現度冬的少數個體,然而,這幾年來,並沒有人再繼續注意這些現象。
每年,當有人興奮的千里迢迢的到南部看黑面琵鷺、灰面鵟鷹時,我總是反向的思考:基隆的鳥真的沒有什麼看頭嗎?大老遠的去看牠們對牠們有幫助嗎?還是祇是另一種休閒、消費行為?(就像到不同地點潛水、跳傘、買高山蔬菜、買高山茶……一樣?!)大多數人除了因牠們的數目龐大而感到壯觀興奮外,他們實際看見了什麼?

4. 基隆外海的白色圓舞曲:三、四月份,看著大、小鳥類,甚至昆蟲在北部海岸地集結,在海面上空二、三群會合,向牠們北返的方向飛去時,是一種動容,不論是二、三十隻或是上百隻,那是一種生命力,牠們將越過充滿未知挑戰的海洋回到牠們的繁殖地,對牠們來說,那是生存的考驗與繁衍下一代的趨力的對抗。
九、十月,在基隆的海岸線看牠們一群群從海面上飛抵台灣,短暫會合、盤繞後,牠們有的向台北,有的向東北繞過鼻頭角向東部飛去,雖然基隆沒有大片的濕地可以留住牠們,可是卻是迎接牠們登陸台灣的好地點,因為北方三島及基隆嶼、基隆港是很好的地標。
看牠們抵達國門,看牠們飛越海岸線,看牠們在白天與黃昏變換不同的棲地,看牠們集體營巢於既危險卻又安全的鐵道旁……看牠們在時間流轉中繼續為生存而努力,在夕陽月色下遷移的畫面對人是一種美感,甚至可以成為藝術作品,但是,對牠們而言,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旅程。

  賞鳥的原文是Bird watch。Watch可翻譯成守望、看守、細心、照顧、注意、等待,賞鳥的「賞」字卻是「玩」的意思,完全無法顯示原文的意義倒是「觀鳥」的「觀」較貼近原文watch的原義,「觀」字意即細看、察看,如觀世音──細察世間的聲音。
  由於「賞鳥」祇是一種「玩樂的對象是鳥」,所以,在賞玩的過程中其實祇是看到數目及外表的美麗或者一些行為的有趣及可愛。如果我們不是以「觀」或「watch」的原義在看鳥,我們是看不見牠們的生命內容。
  「看到」小彎嘴畫眉過馬路會讓許多人興奮個半天,可是沒有人「看見」牠們過馬路時的提心吊膽與危險重重。
  「看到」我們欣賞的鳥兒正抓著蟲兒進食時,會讓許多人贊嘆不已,可是,誰「看見」蟲兒拼命的想掙脫?誰聽見牠們死前的哀號?
  對著一幕幕生存、死亡的對抗,我們如何以「欣賞」的心情相待?

  Bird watch須要細心、注意的守望、看守,也須要等待,更須要以照顧的心情為之。如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了解牠們,到時,我們祇需要在一個地點靜坐半天,不用望遠鏡,不用長途奔波(既浪費時間,又製造廢氣!),我們才能真實的看見牠們的生命。

02-2老鷹觀想錄2-能量、愛與關懷

老鷹觀想錄2---能量、愛與關懷
1. 能量:
任何一種形式的生命皆是能量的轉換站,每個人也都蘊涵許多能量在身體,以及心裡。透過交流與分享,這些能量在世界、宇宙中不斷交換流動,宇宙也因而得以在這些生命的生息轉換中看見它自己。


2.資源:
每一種生命間接、直接都是其它生命的資源。譬如人群間的「人力資源」,不同物種間的生物資源。
當我們要運用「人力資源」時,我們會問願否?有沒有空幫個忙?但是,當我們要使用非人的「生物資源」時,我們該如何徵詢牠們的意願?


3. 解說與知性之旅:
除了名字、特徵、行為外,我們如何解說大自然的「美」,與「愛」?如何帶領人們因著多知道大自然的一些「知識」而能從自然獲得「喜悅」「感動」與「生命力」?


4. 獵物:
無論是用獵槍將牠們打下做成標本,用陷阱抓下當成寵物或商品,用鏡頭拍下成為作品、以研究之名將牠們抓下並掛上人造物再放走,或用筆寫成報告或書本出版,都不如祇是用心看。


5. 博愛:
我們花許多時間、金錢到很遠的地方看、拍、研究一種特別或稀有的生物,我們花多少時間在家裡、社區、後山每天可見的麻雀、白頭翁、燕子、鳥、螞蟻?蟑螂?
我們花很多時間看、欣賞很多別處我們認為美麗、可愛的生物,我們在瞬間打、踩或噴藥殺死身邊我們認為醜陋、髒、礙眼的蟑螂、蜘蛛、螞蟻……
在欣賞、研究許多我們想要、喜歡或認為值得的生物之後,我們用很多方式煮、炸、煎、炒各種我們認為美味、可口的生物的身體然後再沾各種調味料,吃了牠們。


6. 救生:
一隻狗掉落基隆港,港警用網子將牠撈起;
一隻小白鷺在基隆港覓食,因沾油污而飛不起來,半沈半浮即將滅頂之際,鳥人用鉤子加雨傘將牠救起;
蜥蜴、蚯蚓、青蛙、蛇、甲蟲、烏龜……在馬路上遊盪,將牠們移至安全的草堆裏。
被車撞死的雞、貓、鼠、狗、鳥、蛇、蛙……也將牠們的屍體移到草地。
不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生物演化機制,不管自己是「鳥」人、「蟲」人、「樹」人、「石」人、「蛙」人、「蛇」人……當下看見生命,當下就救生命。


7. 愛與關懷:
當欣賞生物、拍攝生物、研究生物變成習以為常的例行活動或流行或一種謀生的行業時,我們關注較多的是主事者及參與者本身的滿足、慾望、成就感?還是對生物的愛與關懷?


8. 亂:
身體來去很遠的地方,心思來去不同的想要。


9. 潛:
稀有或甫「成名」的生物(包括人)及地方,很容易在無意間或刻意的被傷害或毀滅。


10. 擁抱自然:
心+耳+鼻+肌膚+想像+寧靜+與自然對話


11.鳥人:
問:「你那個道場?」答:「大自然。」
問:「拜師何人?」答:「鳥。」


12. 感恩:
入山前要先向山行禮,並向山說明入山所為何事,恐有打擾,敬請包涵,出山時要回行謝師禮,或謝萬物的教導與賜生。

02-1老鷹觀想錄1-自然是我,我是自然

老鷹觀想錄1--自然是我,我是自然
1. 生態地位
每一種生命在地球上各有其要扮演、完成的角色。
每一個人在人群中也有其生命的位置。
人比其它生命花更多時間在找尋自己的位置

2. 被自然擁抱
選擇一條路,可以赤腳踏過泥土,再穿過綠色森林,到達海岸或坐或躺,閉眼聽濤晒太陽,最後,躍入海洋,漂浮在生命的搖籃裏。
泥土是生命立足之根,是一種踏實、密合的感受。
綠色森林是生理力量之泉,氧氣、芬多精、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讓我們可以活著。另一方面,枯樹、老樹是一種生命與死亡的寫照,是一種生死交替的驗證。
陽光是所有生命能量的最終來源,是一種溫暖而積極的力量。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發源地,如同母親與搖籃,有一種安撫、沉澱、寧靜的作用。回到海洋就如同回到母親的子宮裏,重新孕育等待另一次的新生。

3. 賞鳥:
賞鳥不一定要看到鳥,也不必要找鳥,找鳥不等於看鳥,看鳥不等於賞鳥。
「賞」鳥如何大賽?我們如何可能比賽「欣賞」鳥?
賞鳥並非在拿起望遠鏡與放下望遠鏡之間完成。

4. 望遠鏡與攝影機
雖然可以拉近人與生物的距離,可是望遠鏡與攝影機也是一種槍口,當逐
步趨近(逼近)觀察對象,那是一種挑釁。
使用望遠鏡與攝影機需要調焦距在我們想看的物體上,放大倍數的那一瞬間,我們的眼裏、心裏祇有我們想看的,那是一種在人為的框框中看世界的境界,長而久之,我們的視野變窄,且祇會選擇性看與關心。

5. 裝備與方法:
賞鳥最重要的裝備是一顆心-尊重與敬畏自然的心。
賞鳥最基本的方法是靜坐-安靜的坐在自然裏

6. 心境
我們慣用美麗、悠閒、自由自在……來形容鳥兒,可是,那是鳥兒真實的心境?還是我們想要卻要不到的境界?

7. 賞鳥禪:
靜靜的坐在固定的一個觀察點,讓自然萬物觀察我,並決定是否接受我為自然的一份子。

8. 初念
決定加入賞鳥(或生態攝影)這個領域的動機,直接主宰了你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方法。

9.休閒
如果祇是賞鳥,那與坐飛行傘、潛水、登山、購物、收集紀念品有何不同?都要花相等的費用,使用一些器具、到不同地點,累積自己的經驗與記錄,甚至創造新記錄。

10. 候鳥
牠們一年一次南北來回奔波一次,我們每週一次在水泥與泥土間掙扎。
牠們在空中遷移,不會塞車,我們看牠們很壯觀,
我們在地面遷移會塞車,牠們看我們是否也很壯觀?

11. 安心
為什麼要去很遠、特別的地方看(拍)特別的鳥?
為何要追逐迷鳥、稀有的鳥?
一定要看(拍)到所有的鳥嗎?
在賞鳥這個領域裏,要把自己「安」於那個位置?休閑?追逐者?創記錄
者?欣賞者?研究者?保育者?
在台灣這樣一個生態改變非常快速的環境裏,我們如何賞鳥賞得安心?
 

01.赤腳對身體有好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類報導
不論可信度多高 在荒野越久,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又聽說北歐國家因為日照較少,罹患憂鬱症的人很多,
而現在有種治療方式,就是帶病人去曬太陽


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大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都會引起病態、不舒服。」
因此每天最好要草地、土地、石子地或海灘上光腳,或穿著布底、皮底鞋子走走,有病的人尤其要多多和大自然親近
累積過多靜電的身體

你知道為什麼赤腳站在大樹下,會帶來人體健康?防老化也強身嗎?因為赤腳站在大樹下,比起乾燥的水泥地或陽光曝曬的乾地,大樹下的土壤有恰好溼度。而溼度不足則無法「導電」,靜電自然無法釋放,因此避雷針或接地線的末端,都是深入地下至少兩公尺,原因就是深度土壤的溼度不易散失,利於導電進入地球中之故。

有一位旅居美國多年,享富盛譽的草藥老中醫師,在臨終前交代傳人宣導以下的實例,以造福更多人:有一位跨國財團的老董事長,已經患有多年的失眠症,尋遍各國頂尖名醫,所耗費交通費、醫療費每年都在數百萬美金之譜。每晚在房間裡來回走動,雖然對企業有更多時間去關注,卻造成家人的不安與擔心。他的兒子無意間聽到Dr.Christopher的演講,強調我們每天一定要和土地接觸,體內才不會積靜電。他帶著父親到濕潤的草地上光腳走了十分鐘,第二天早上,家人發現老董事長沈睡了一晚,精神煥發地醒來。

最長壽擅於養生的日本,規定小孩子的鞋子不准用橡皮鞋底,否則是違法的。橡皮或人造皮不會導電,穿著這類鞋子就是與地球絕緣,無形中累積過多靜電,會引起身體的提早老化、免疫力下降,輕者有很多不適,包括失眠。重者則引發健康失調,包括癌症提早發生。(現代人癌症比率不正常地偏高:成年人平均接近33%)人造化學產品目前已有一千萬種以上,這些產品遍佈衣食住行,以穿在腳上的鞋子來說,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供應的都是人造鞋底,這與傳統自然材質的草鞋、布鞋、木鞋甚至於皮鞋最大的不同是──不導電。

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大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都會引起病態、不舒服。各種"先進"現代化的城市裡鋪滿柏油路、水泥地、地磚,都是不導電的物質。再加上乘坐橡皮輪胎的車子、人工鞋底,現代人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絕緣體」世界生活,它所造成的問題很值得去探討。(高樓中的地面不論是否潮濕,均不是"地球表面",也無法排出靜電)因此每天最好要在草地、土地、石子地或海灘上光腳,或穿著布底、皮底鞋子走走,有病的人尤其要多多和大自然親近,記得脫下橡皮鞋底,否則再多的深呼吸、散步也是無濟於事的喔。